历来南朝诗学的讨论,大都以山水、咏物、宫体、游仙为主要架构的场域,而在现存的文献资料中,尚有一百多首极为成熟的边塞诗错杂在齐梁的华丽诗风中。本书上篇以山水新解为题,考察了山水诗中的游览与行旅之品分。中篇以长城别论为题,是本书极有特色的一部分,以南朝士人的时空思维为切入点,论析了南朝边塞诗的后世影响。
本书为老年学者文库项目成果,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本书内容包括作者所发表的40篇论文,涵盖戏曲理论研究、戏曲考证、剧曲鉴赏等方面的内容,如《<窦娥冤>评价中的几个问题》《罗贯中和高则诚不是同学》《朕说戏文的流失》《南戏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南戏形成时间辨》《关于汪道昆的几个问题》《梁辰鱼“中恶语”辨》《动中观景、栩栩欲活—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第五版)》系统阐明了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代表作品和研究方法,内容包括民间文学的特性、社会价值,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寓言、童话以及民间歌谣、谚语、谜语、长诗、曲艺、民间小戏等类型,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原则,立体描写方法等,在论述中夹叙夹议,以大量事例和作品说明理论问题,是很好的民间文学
面对纷繁驳杂的儿童文学景观,作者自辟蹊径,力图以“史、论、评”三者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透视互为补充、多视角多层面的复合研究法,审视中国儿童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内在机制、历史轨迹以及整个世纪的儿童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动气象与美学嬗变。
本书首先综合创作心理、主题和题材趋向、艺术成就等因素,将陈与义诗歌创作分为因袭期、转变期、高峰期、衰退期等四个阶段,详细描述了陈与义诗歌创作的发展与演变历程。接着分析了确立陈与义在诗史上地位的南渡后诗歌的艺术特点,突出了其诗歌创作成就与艺术个性。在此基础上,辨析了从南宋后期以来论家们一直争论不休的陈与义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宋魏庆之编、宋人喜为诗话,裒集成编者至多,庆之书作于度宗时,所录南宋人语较备。庆之书以格法分类,与仔书体例稍殊。其兼采齐己风骚爵格伪本,诡立句律之名,颇失筒择。然采摭既繁,菁华斯寓,固论诗者所必资也。
《词苑丛谈(套装共2册)/四库全书词曲类》清徐铣撰。是书专辑词家故实,分体制、音韵、品藻、纪事、辨正、谐谑、外编七门。采摭繁富,援据详明,足为论词者总雁。铣于倚声一道,、自早岁即已擅长,故于论调亦具有鉴裁,非苟作也。
清万树撰,是编纠正《啸余谱》及《填词图谱》之讹,以及诸家词集之舛异,谓上声人声有时可以代平,而名词转折跌宕处,多用去声。谓古词抑扬顿、挫,多在拗字,其论尤前人所未发。至:于考调名之新旧,正传写之然,辨元、人曲词之分,斥明人自度之谬!考证尤一一有据。唐宋以来倚声度曲之法,已十得其九矣。
本书是合肥工业大学马列主义学院的老师带领学生采用“微小说”的方式,进行的一次创作尝试和教学改革。书稿以近二百年来中国的国情为背景资料,挑选了1000余篇微小说,编辑而成。这本书稿不仅是一门课的教学成果,而且是一本展现当代大学生风采的作品集。
《中国词曲史》成就于20世纪20年代,为王易先生执敦于心远大学时所撰教材。此书按明义、溯源、具体、衍流、析派、构律、启变、入病、振衰、测运的逻辑顺序,详述古代词曲之演变与盛衰,并列举了大量的词曲作家作品。全书修辞与章法本色当行,行文论述要言不烦,书目提要堪称完备,释律诠韵精密得当,实属词曲研究的上乘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