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的一个特出:从价值取向方面说,屈原与儒、道两家同属内圣外王之道。但是,从思维方式和哲学倾向方面说,儒与道是形态不同的辩证思维,而屈原是知性思维;儒与道在哲学倾向上是形态不同的天人合一,而屈原是主、客二分。这种不同使屈原在对内圣外王的价值追求中走向了悲剧,从而与在价值追求中采取权变态度的儒家和采取超越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基本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人们称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哲学为先秦哲学。在《中华文化百科:先秦哲学》里,王朝增把先秦主要哲学大家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介绍给广大读者。《中华文化百科:先秦哲学》内容涉及先秦哲学的代表作品,同时也叙述了这些哲学思想在后世的发展流传
中国儒学就是一种倡导人们自觉地去感知、体味、认识人及人生问题的思想。中国儒学家们就是一批敢于自觉地去认识人和践行人生的思想家。尽管,作为一种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人生哲理是现代才形成和完善起来的一门学问;尽管,作为一种历史的遗憾,在人类思想史上,有关儒学人生哲理的专著并不多见,成体系的、较为完善的著述就更少见了。然而,
《荀子》一书内容广博,它包括了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教育、科技、历史、文艺等方面,既是研究苟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又是我们当代人学习借鉴的第一手材料。所以今天我们编著了《国学经典:荀子精粹》一书,书中选录了《荀子》中广泛流传的大部分著名篇章。整书内容分为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五个部分,结合当时的历史
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十三经”,其经书地位及其社会影响都与儒家在中国思想、政治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具有直接的关系。“五经”(最初为“六经”)虽然成书很早,并在孔子时期就确立了儒家核心经典的地位,但由于儒家在当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而且不受统治者重视,“五经”的社会影响并不是因为受到儒家推崇而获得的,也并没有获
本书是蒋庆先生《政治儒学》续篇。《政治儒学》依儒家今文义理,从儒家王道政治、儒家宪政制度以及儒家宪政制度安排三个方面谈政治儒学之理想。本书亦复如是,历经七年砥砺,因应时势变迁加以开拓损益。概观本书,所新益者有二:(1)仿宋人太极图说推衍王道图说,以天地人三才之立体统摄说最终确立王道政治的形上基础;(2)发“太学监国制”
《中国周易(第1辑)》思想,博大精深,核心价值,有待深入研究,发扬光大。举其精髓,不外启迪中华民族探赜索隐、极深研究的哲学智慧,激励炎黄子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阐扬天下为公、万国咸宁的大同理想,培养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千言万语,旨在激发炎黄子孙的豪迈气概与开拓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国学基本文库:先秦学术概论》纵论先秦学术,首先鸟瞰先秦各学派的源流和相互关系,其次对道、儒、法、名、墨、阴阳、纵横、兵、农,数术、方技、小说、杂家条分缕析。此一深入浅出的论述,使得读者既对先秦学术有通盘的了解,又能在其引导下,就各学派重要著作的内容进行考辨。作者论述平实,视角独特,很多论断为后来的考古学成果所证明,不
《老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老子解读》是对《老子》全书的注释、分析与解读,每一章包括经文、注释、辨义、译文与解读五个部分。“经文”采用通行的王弼本;“注释”部分参考了竹简本和帛书本,甄别河上公、王弼、范应元等重要注释家、思想家的解释,力求准确;“辨又”部分是对难解字句,
易道的核心即伏羲符号系统,天地生人千变万化,不出其左右。《大易图典举要》(作者常秉义)第三版,重点突出了伏羲大易在《易经》中的核心地位,以陈抟《正易心法》《龙图三变》、邵雍《皇极经世》、尚秉和《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为标准,力图恢复失传两千年之久的先秦易学之真面貌。同时,《大易图典举要(第3版)》对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