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农村发展研究所建所40周年纪念文集,所收入的文章是研究人员建所40年间发表的一部分代表性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思想深刻,方法前沿,有前瞻性,回应了我国农村改革不同时期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文献价值,对当时中央下决心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制改革、转变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方式、引入发展新理念、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本书给出了一种新的评估鲜活农产品调控政策效果的方法,并构建了涵盖蔬菜全产业链的政策发展与效果评价体系。本书主要内容为:系统梳理了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演变轨迹,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维度解析了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影响因素;基于事件分析法与目标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的作用效果;基
《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山东省粮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以探索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模式,不断增强粮食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切入点,以产业结构理论、农业产业链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成熟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用新型工业化的思路来谋划粮食产业,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拉伸产业链,运用AHP法构建粮食产业链竞争力评价体系,通过构建集群竞争
本研究按照贯彻和落实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基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视野下,针对近年来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情况,开展如何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粮食价格大幅波动的理论思考工作。在充分调研粮食价格运行情况及其对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影响的基础上,跟踪当前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发布的粮食价格监测数
本书以种植业为例对农户生产分工差别化现象做出科学解释,搭建农户生产分工影响理论分析框架,阐述农户生产分工演进趋势与发展现状,描述和比较农户生产分工及其差别特征,实证分析农户生产分工影响因素,解析农户生产分工差别化影响机理,着重解答以下科学问题:农户生产分工表现出什么样的差别特征?经营效益及其他因素对农户分工影响效应和作
本书从国内外有机产业发展新形势、我国有机产品生产概况、分布区域及发展趋势、国内与国际有机产品产值与贸易、有机产品质量监控状况、中国有机产品潜力分析六个方面,详细地总结和分析了2017年度中国有机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对我国有机产业整体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改革开放40年来,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通过吸引外资迅速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加工生产和出口基地,并成为全世界吸收外资非常多的国家之一。而且,由于中国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并大力发展“体外循环”和“飞地效应”特征突出的加工贸易,从而决定外资在制造业的集中具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特征,这极大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北京农业“三率”发展研究报告》通过大量案头和实际调研,得出终主旨为:一,科技创新对北京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二,驱动要素(人员与经费)是科技创新提升北京农业“三率”的主动力,应当根据北京农业的特殊性增加驱动要素的投入,并调整其投入结构。第三,从北京市层面、区县层面,近郊、平原和山区层面,以及农产品层面进行的“三
农民与中国改革的内在关系,集中体现在几个重要的关系层面上,直接地展现了当代农民在中国改革中的作用方式。本书将其主要归结为五种关系:农民与高层政治的关系、农民与基层政府的关系、农民与乡村民主的关系、农民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农民与地方官员的关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当前阶段,国家要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需要从这个层面做出具体而实
本书主要内容有五章,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相关基础理论及发展现状;第三章和第四章介绍了标准体系的构建、运行、评价与改进以及标准的制定等内容;第五章主要内容为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实践。附录主要提供了相关政策文件、工作表格、调查问卷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