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东渐,在楚辞研究方面,游国恩奠定了现代楚辞学的基础,成为我国现代楚辞学的集大成者。游国恩的学术个性“平正通达”,他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治学传统,又融合了20世纪初的现代意识。游国恩楚辞学体系的构建包括楚辞学作家论、楚辞学作品论、楚辞学文献论、楚辞学史论。游国恩楚辞学的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研究使命等
钟敬文是“中国民俗学之父”,他为人所熟知,更多在于他对创建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等人文专业学科所作出的贡献。本书精选了20世纪20—90年代钟敬文的代表性评论、学术论文40多篇,涵盖了钟敬文关于民俗学、民间文学、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的思考和研究。全书共分为“文学评论”“诗话”“文艺论”“学术论文”等章节。钟敬文的文
本书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著述中最为人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全书共分为手定稿、未刊手稿两大部分,具体包括词以境界为最上、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内容。
报刊的出现,使得旧体诗词的传播媒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诗词作者构成、作家创作动机、诗词创作方式等各个方面。《继承与革新:早期<申报>所载旧体诗词研究》试图将文献学与文艺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将传播学与社会学、历史学相交叉,探讨新的社会时期,旧体诗词如何借助报刊这一新的媒介,逐渐进行自身的变革,考察其发展变化态
《黄庭坚与朝鲜古代汉诗的发展》以接受者为主体,从接受者的视角考察朝鲜古代汉诗对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吸收和借鉴,研究接受者的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寻找接受过程中的中间媒介,从作家、理论观点和创作考察接受的实际,探索朝鲜汉诗接受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影响的规律和对汉诗创作的深远影响。研究的时间范围是从朝鲜古代高丽后期到朝鲜朝前期(1
《第三维度:平民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当代小说》立足于平民立场,构建了基于生存伦理与生命意识的“平民”理论;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平民小说在城、乡两个向度的兴起、发展及特点;对当代小说中平民的生存过载、生命狂欢、反讽戏谑、日常抵抗等现象及其内在逻辑进行了系统性的辨析;最终勾勒出在“启蒙——革命”的二维小说史中失落的第三维:沉默的平
本书收录自先秦至近代的散文名句622句。在对这些散文加以赏析和品读的同时,也注意了摘句所带来的片面和偏颇,故在注释中引出了全诗,并对全诗的时代背景和内容也进行了介绍,概括说明了作品全篇的风格特点。
“我是人间惆怅客”“人生若只如初见”“一生一代一双人”“谁念西风独自凉”“如今才道当时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就是纳兰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家家争唱,代代有知音。他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他身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闹之处;他是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结交落拓人;他行走于仕途,一生去为
依据目前中小学的节气课程,作者对二十四节气的古诗词进行整理和赏析,通过对古诗词的解读来诠释四季流转,带领青少年读者从古诗词中理解二十四节气的节气由来、节气物候、天文气象、农事地理、谚语民俗,对二十四节气极具代表性的古诗词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以诗词读诵、绘画欣赏和书法训练的方式加深青少年读者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在四季流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