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总结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者及其团队围绕普通小麦温光发育开展的研究工作及所取得的系列成果,阐明了小麦的春化发育和光周期发育特性、发育类型,揭示了不同类型品种的基因组成、表达特性及其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提出了适用不同生态条件下小麦壮苗丰产技术指标,在主产区小麦多年连续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李宏磊、王雨生主编的《现代粮棉油作物生产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系列教材)》共7章,内容包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甘薯、杂粮。本书围绕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满足职业农民朋友生产中的技术需求。书中语言通俗易懂,技术深入浅出,实用性强。适合广大新型职业农民、基层农技人员学习参考。
《黄淮海平原气候干旱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力的影响》概述了黄淮海平原的地理区位及自然环境条件、农业生产概况,通过对过去(1961~2014年)气象资料再分析,系统阐述了其农业气候资源特点、时空趋势变化和分异规律,并进一步借助作物模型、遥感影像、蒸散量反演模型等方法,揭示了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不同生育期降水盈亏量特征及实际蒸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技种函【2014】356号《关于印发2014-2015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及展示示范实施方案的通知》,2014-2015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在全国冬麦区设置了长江上游冬麦组、长江中下游冬麦组、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黄淮冬麦区旱肥组、黄淮冬
《听专家田间讲课:水稻一次性施肥技术》系统地介绍了水稻生产及施肥现状、一次性施肥产品、一次性施肥机具;重点介绍了一次性施肥关键技术,包括肥料施用量、肥料品种、肥料施用方法等;结合区域特点及高效栽培等综合管理措施介绍了水稻一次性施肥技术规程。
《提高水稻生产效益100问(第2版)》由长江大学农学院老师邢丹英、雷昌云共同编著。作者根据近10年来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对初版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对原有问题进行了更新和补充。内容包括:良种选择,栽培技术,土壤肥料,病虫害防治,耕作制度与综合利用。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可供广大稻农、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
《中国四大盆地小麦丰产栽培》以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为对象,分析研究了小麦在中国绿洲种植区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过程,介绍了它们在中国绿洲不同区域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全书共分为四章,分别对塔里木盆地小麦丰产栽培,准噶尔盆地小麦丰产栽培,柴达木盆地小麦丰产栽培,四川盆地小麦丰产栽培等进行论述,在
为适应当前高原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催生出很多具有高原特色的无污染农牧业产品,各种种植养殖业逐渐兴起,为农牧民增收带来了新的动力。同时,随着农牧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经营理念的转变,实用性、指导性较强的知识和技术需要显得极为迫切。但目前在全国图书市场上,尚没有一套在新形势下适合广大藏族群众阅读的种植养殖技术普及读物。基于此,
《基因互作型显性核不育谷子》详尽地介绍了在我国赤峰首次发现的谷子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ch”和显性上位基因“Rf”及其上位互作遗传规律和新“三系法”杂交制种体系,提出基因互作型雄性不育的遗传模式、研究方法和典型实例。同时,作者还简要介绍了显性核不育基因起源的新理论和显性核不育的细胞质转换、不育株花药发育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农村科技口袋书:杂粮丰产新技术》针对山西省、甘肃省、黑龙江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等不同区域的特点,筛选凝练了杂粮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相关成果,旨在方便广大科技特派员、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等利用现农业科学知识,实现环境友好和增产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