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与武汉抗战诗歌研究》为文学与传播学跨学科研究专著,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武汉抗战诗歌研究”(19YJA751049)项目资助成果。全书约15万字,包括武汉抗战诗歌的分期、武汉抗战诗歌的传播内容、武汉抗战诗歌的传播媒介、武汉抗战诗歌的传播效果等5章,以大众传播的视角,从报纸、期刊、诗集、诗论集入手,立足于诗
本书立意高远,贯穿中外古今的美学思想,力求由微观及宏观研究从文学的审美特征深入到唐宋词之本体,从而建立起研究的理论框架。书中从本体论意义上分析了词之三大特质“近情”“媚态”“感伤”,从情爱主体、生命意识、时空艺术形态考察词的审美实质及其表现,并进而剖析了词的感知、情感、理性的审美结构,对词的物象特征以及风格意蕴也做了精
本书是一部国内原创的古诗词赏析文集,以十余位唐宋诗人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为引子,引申出诗词背后的故事。书中有怦然心动,也有愁肠百结;有闲情逸致,也有慷慨悲歌。书中每一句曾被眼泪打湿的古老诗词,都是一艘光阴的小船,带我们穿越千年,抵达诗人激荡的内心。当我们的世界正处于焦虑茫然的迷雾中,当我们不能接受自己步步陷落在生活的泥
《格斯尔可汗镇压莽古斯的故事》中讲述了大梵天之第二子维勒布图格其奉释迦牟尼佛祖的旨意下凡到中界,借人间母亲之腹脱胎换骨降生到人世间,历经种种磨炼,练就一身本领,戎马征战,战胜了欺压百姓的莽古斯的故事。故事中的格斯尔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时,从未退缩过。他勇敢地面对歹徒、恶龙和巨大的考验,不畏惧困难,永远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他
本书稿是一部文学研究专著,是作者在其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而成的。作者以《诗经》“二雅”(大雅、小雅)为研究主题,对《诗经》“二雅”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书稿分五章:第一章“二雅”基本问题解要。探讨了《诗经》“二雅”涉及的地名、创作主体、性质、区别以及共同特征等;第二章“二雅”思想内容析要。对《诗经》“二
本书稿在参考、吸收前人和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耙梳、考论《汉志》著录的小说家著作、传世汉代小说文本以及散佚之作,探讨汉代小说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主要成就及其小说史影响。所论内容主要有:讨论《汉志》小说家著作及其文体、价值属性;评述百年来汉代小说研究的主要成果与所存争议;考察汉代小说发展演变的动因,析其继统和流别;基于对
本书系“上海师大中文学术文库”之一,系著名文学史家、唐诗研究专家马茂元教授的代表作。本书收入了其在各个时期发表的研究唐诗学的重要论文,共计17篇,论及著名作家作品包括骆宾王与初唐四杰、杜甫的七律与七绝、李商隐的诗歌等,于唐诗常析、考辦证等亦有涉及。所收文章善于从文学史的视野介绍作家作品的历史成就,富有学术品位;又能知人
本书对14—19世纪长达六百年的中国与越南使臣诗歌进行了整体梳理和比较研究,归纳和探讨了中越使臣诗歌的地理空间、历史空间和精神空间,多维度、立体化展示中越使臣诗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并阐明了中越使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本书主要采用文学地理学批评与研究的方法,从空间思维切入并研究中越使臣诗歌中的三维空间,即地理空间、历史空间
本书是“影游融合研究”丛书之一,本书旨在剖析中国影游融合在IP改编、转化上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成果案例尤其是国外影游融合IP转换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影游融合的内容产业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内容层面出发,探求影游IP在文本、形式与结构上的转化关系。基于“游戏IP转化”和“影视IP转化”的双向视角筛选出国内外如《哈利·波特》《
本书稿作为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红色歌谣呈现的川陕苏区党群关系研究”的结项成果,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考证,立足于已有文献,通过跨学科交叉研究和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对以红色歌谣呈现的川陕苏区党群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介绍了川陕苏区红色歌谣概况、川陕苏区发展党群关系的环境条件,主要从党及其组织与群众的关系、苏维埃政府与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