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寨山文化是云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重要代表,本书以石寨山文化墓地为研究对象,对该文化墓地所反映的文化属性及社会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以随葬器物的演变序列及分期特征为基础,通过辨析墓葬的下葬顺序而考察石寨山文化诸墓地的形成过程和布局变化;通过量化统计而比较诸墓地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上的差异并探讨其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研究的新论述。作者认为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进入国家阶段所拥有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创造的综合文化实体,距今8000多年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阶段,约距今6000年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二阶段,约距今5100年中华文明正式形成并进入“古国文明”阶段,距今4000年左右进入夏代和“王国文明
为更好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晋城市人大常委会的支持指导下,市文旅局积极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基于国保单位的保护利用现状,编撰《惠泽千载、光耀后世——晋城国保丛览》,分为《总览卷》《市直城区卷》《高平卷》《泽州卷》《阳城卷》《陵川卷》《沁水卷》七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人物画像纹青铜器最早见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早期,分布范围甚广,多出土于吴越、齐鲁、三晋、燕地和巴蜀地区中不同等级的墓葬。过去对于这类青铜器的研究多仅关注于某一类工艺手法、某个区域中的发现或某种图像及其所反映的与史书契合的内容。本书则对人物画像纹青铜器及出土这类青铜器的墓葬进行年代序列研究,再按不同工艺对人物画像图像进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先秦时期先民使用特定的符号来记录信息。秦统一岭南,设立郡县,推行汉字。秦末汉初,赵佗建立南越国,有意识地传承和效仿秦汉制度与文化,汉字进一步推广应用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南越国宫署遗址与南越文王墓是迄今发现最重要的南越国时期遗存,前者是国君生前所居,后者是身后所寝。此外,两广地区还发现许多南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古代体育岩画的论著。作者在对国内已发现的体育岩画进行图像辨别与考释的基础上,将其分为狩猎、石球、飞石索等13个项目。同时,结合岩画考古资料,对其分布情况、地理环境、发展轨迹、演变规律等作了深入考察,对中国古代体育岩画的表现风格、象征意义、文化背景、审美特征、文化内涵及社会价值等作了深入探究。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玉便作为美好、神圣、通灵和祥瑞的宝物受到人们的喜爱。万物皆有灵性,尤其是凝聚了古人虔诚之心的美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每一件皆由信念而生,温润内敛,气韵灵动,成为时光的见证者、历史的承载者,美得令人惊叹,让人痴迷。本书汇集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各个时期灵性而唯美的古玉800余件
本书为中南大学与湖南博物院联合组建的湖南省马王堆古尸和文物研究保护中心研究团队的成果结晶,旨在为世界提供一部顶级湿尸保护技术的权威学术专著。本书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的概念与分类、地位、出土后研究保护概况入手,从专业医学的解剖学、病理学、形态学、医学超微结构学、微生物学角度,对古尸出土40年保存状况进行总结和评估,详细介
本项书要研究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深化红色文化理论研究。网络时代迫切需要发挥红色文化的凝聚功能、教育功能等来凝聚民众力量,汇聚各方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二是武汉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库建设。武汉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需要利用更先进的工具、手段和方法进行全面挖掘和整理,并将其数字化,建立便于保存和利用的资源库。
本选题中对29处吐蕃碑刻和摩崖石刻进行了阐述,其中18处是我国学者近40多年来的最新发现。作为古代藏族先民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吐蕃碑刻和摩崖石刻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研究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社会发展的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