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五卷,清代吴寿旸辑。书中著录海宁吴氏拜经楼藏书三〇七种,汇集其父吴骞及杭世骏、卢文弨、钱大昕、黄丕烈众多名人学者鉴赏题识。其著录分“群经小学”“正史载记”“地志目录”“诸子杂家”“别集总集”五类,体例别具一格。此次整理,以道光间蒋光煦宜年堂刻本为底本,校以光绪间朱记荣《校经山房丛书》本,并据吴骞诗文
本书辑录朱彝尊书籍序跋和藏书目录。其中,《曝书亭序跋》自《曝书亭集》辑出,以民国间《四部丛刊》据康熙间刻本影印本为底本;《潜研堂宋元人集目录》以宣统三年(1911)叶氏观古堂刻本为底本,《竹垞行笈书目》以宣统元年番禺沈氏刻本为底本。此外,又据《浙江采集遗书总录》《四库存目标注》等辑的集外序跋十六篇。
本书将钱大昕文集中的书籍序跋、金石跋和《竹汀先生日记抄》、《十驾斋养新录》中有关古籍条目收集成编。其中,《潜研堂序跋》十卷《补遗》二卷,以四部丛刊》影印嘉庆间刻本《潜研堂文集》为底本;《竹汀先生日记抄》三卷,以1929年《丛书集成初编》据式训堂丛书》本为底本;《十驾斋养新录摘抄》六卷,以1937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为底本
周兴陆教授《文论求实》汇聚了近年来研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新成果。所涉近三十个专题,上自中国文学的起源,下迄近现代文学批评史,所论通达有识。
《龙文鞭影》一书承袭唐人《蒙求》之体例特色,以四言二句的句式串联典故,每句一典,对仗整齐,依上下平生韵部排列。初集、二集共收录二千余个典故,掌故来源经史子集无所不涉,以正史、笔记为多,小说家言亦间取。反映了历代诸多重大事件,各阶层诸多著名人物的生活、事迹片段。虽然短小简洁,但可以提供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广泛、常识性了
《幼学故事琼林》一书以骈文贯串了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兄弟夫妇、叔侄师生、宾客婚姻、人事饮食、器用珍宝、贫富疾病、鸟兽花木等等主题的典故知识和成语,在讽诵背记之余,还可以参考文下的注释,详解了典故来龙去脉。其中表达主旨不离传统社会的正统价值观,读者对其中的糟粕自应有批判意识。
本书稿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是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十五次年会的精选论文集,本书收录论文50余篇,分考古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古文字研究和器物研究等四大类,内容涉及先楚文化研究、楚文化研究与楚文化和其他文化关系研究等诸多方面,而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历史学、科技考古学、天文考古学等多学科
黄老之学乃黄帝学(即托名黄帝的原始方技术数之学)与道家、法家融合而成。方技术数之学如占卜、择日等都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探索天道运行宇宙奥秘,而道家之学则是更为理论化、形而上的治国修心理论。二者结合,则推天道以明人事,使黄老之学具有了更深广的哲学意味。本书的研究对象即为先秦黄老之学。大部分研究者对黄老之学的研究,着眼点都放在
本书把颜色作为一种文化案例来研究。研究材料是晚商甲骨文和其他考古发掘资料,研究目的是阐述颜色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象征性和内涵。此项研究有三个基本任务:(1)分析晚商(约前1300前1046)甲骨文中出现的颜色词汇,重构商代颜色分类的性质和体系;(2)分析颜色在商代祭祀卜辞中的使用情况,探究它们在特定文化体系中的涵义;(3
《岭南学报(复刊第九辑)》收入知名学者张伯伟、朱刚、陈雄根、张高评、衣若芬等人*研究成果。既有对经典的重新的解读,如陈雄根《从<论语>看孔子与<易>之关系》、张高评《<史记·淮阴侯列传>与<春秋>书法以比事见义为例》等;也有对某些文史问题深入考索,如孙少华《三七之厄与两汉之际经学思想之关系以路温舒、谷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