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石油地质志(第二版)》第十八卷,按照“学术性、承续性、创新性和指导性”的修编原则,在尊重客观历史和继承上版石油地质志的基础上,系统集成柴达木油气区的石油地质资料,高度总结盆地油气勘探成果、油气成藏理论认识、典型油气藏勘探案例等,从图件集成、成果展示、思想启示三个方面系统建立盆地基础研究平台,对石油工作者更有
本书通过近30年的气候观测资料、多年气象灾情资料以及GIS地理信息数据,研究怒江州常见的暴雨、干旱、高温、低温冷害、大风、雷电等主要气象灾害的特征,综合分析各种气象灾害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抗灾能力,结合历史灾情,运用区划技术,并综合气象防灾减灾数据,编制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气象防灾减灾地图,提出了怒江州主要气
本书包括我国持续性强降水气候背景、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发生机理和预报信号、华南夏季持续性暴雨天气系统结构配置、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海洋热状况变化对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青藏高原对持续性天气异常的影响、冬季持续性冰冻雨雪灾害事件的形成机理和持续性强降水客观预报技术等。本书反映了近十年我国持续性强降水形
本书主要介绍了北京国家基本气象站、芜湖国家气象观测站、青岛国家基本气象站、南京国家基准气候站和齐齐哈尔国家基本气象站的建站历史、主要贡献等内容。
自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各部门、各领域的重点工作,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1N政策体系已基本确立。本书聚焦碳达峰、碳中和,从科学基础、核算方法、行业部门、行为主体、国际动态等不同视角出发,全景式地展现了
本书是作者20余年来指导和负责的国内外公路、铁路、文物、房建、水利等数千处工程斜坡病害咨询、审查与应急处置工作的数百个经典案例总集成。全书内容均为原创,理论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总结了大量复杂工程斜坡病害的孕灾机理与发育规律、防治理念与方案优化和常规与新型防治技术的应用,将病害机理分析与防治技术的独到见解创新地应用到了实
在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基础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对成果数据进行了融合汇聚、综合分析、挖掘凝练,总结出具有区域规律性的技术成果,编纂出版《中国山洪灾害图集》,该图集全面反映我国山丘区小流域基本情况和山洪灾害的区域分布、灾害程度、主要诱因、趋势变化及规律
本书面向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政策要求,在充分吸收现有相关教材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在深度和广度上力求体现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着重在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两方面进行系统论述。系统介绍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性质与分类,以及自然资源调查的目标与任务,重点阐述土地资源、水资源、草原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海洋资源和矿产资源等七大类
本书系统记录了2021年黄河秋汛洪水全过程的天气与降雨、水情工情、河道变化、生态等空、天、地、水下原型观测成果,以及应对本次罕见秋汛洪水所开展的监测、预报、调度、抢险等工作。本书系统分析了本次黄河秋汛洪水成因,水库调度运用过程,洪水、泥沙演进规律及沿程水位表现,河道冲淤及河势演变等。
本书是《中国石油地质志》(第二版)第七卷上册,是对冀中坳陷在地质理论、勘探技术进行的全面总结,介绍了冀中坳陷的地层、构造、沉积等基础地质特征及烃源岩、储层、盖层、油气成藏等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地质特征,指出了冀中坳陷石油天然气资源潜力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