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次关于闽南农村方言词汇变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本研究发现,闽南农村大部分方言词汇变化明显,其中既有闽南方言的核心特征词,也有一般词汇以及诸多亲属称谓。突出的变化主要有三:一是老龄化,即闽南方言词汇的知晓者更多地集中于年长者;二是正在消失,即有些词语已经极少为人所知;三是普通话化,即闽南方言词汇正被普通话词汇所取代
本书基于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通过猜词策略看欧美韩日学生汉语阅读能力发展过程》,采用口头报告等研究范式,以阅读猜词为切入点,通过学习者在词义提取方面所用到的知识来考察学习者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作者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来考察欧美国家及韩、日三种不同母语与文字背景的汉语学习者猜词策略的使用情况,研究他们在汉语二语阅读能力发
本书以晋冀两省太行山沿麓的13个晋语方言点为考察对象,着重展示晋语特定区域的语言特性,比较区域内的语音类型的共性和个性,归纳其语音演变的类型,探究其语音演变的过程及规律,以及探讨山川地理、行政区划、人口迁徙等对太行山沿麓晋语分布格局的影响,考察方言地理学的区域性构造,丰富汉语方言研究的语料体系。本书结构谨严,内容翔实,
本书详尽介绍了存在句和信息状态研究的基本情况;对存在句的句法结构、语义理解和语用状态做了基本探索;对进入存在句的动词做了清晰的界定;对存在句与作格性的关系做出了评判;考察了小说文本中影响名词性成分信息状态处理的视点变化类型、方式;考察了汉语中的存在句什么时侯动后成分可以是听者旧信息;考察了存在句动后不同形式类的名词性成
本书以一系列较为常用的汉字为例,从文字学的角度详细分析这些汉字在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等古文字阶段的形体构造,揭示其造字原理与字义的内在联系。文中通过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文例对照,系联每个汉字在其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历史演变中的继承与发展关系,还原汉字演变的历史原貌。同时结合现代汉语规范,针对一些常见的用字或用词不规范
本书以文化为取向、以辞章为核心的建构文言文课程内容,从传统中吸纳文言文辞章知识,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构"辞章"。这种努力,致力于文言文课程目标实现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向度的内在融合,使文言文课程新内容的建构成为可能。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背景下,语言是“民心相通”的桥梁,文化是合作共赢的黏合剂,大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对于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汉语教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教学中所占比重日益扩大,在教学语言、教育政策、考核标准等方面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同时,汉语教育的本土化也逐步成为一种趋势。为增进
本教材为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必修课程"现代汉语I"编写,在充分遵循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外国留学生的实际特点,力求概念解释清楚、叙述简单明了、例子精当易懂、练习丰富实用,突出教材的规范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易学性。教材主要内容为语音、汉字、词汇部分,通过对基本知识的讲解,辅之以丰富的练习形式,让
本教材为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必修课程"现代汉语II"编写,在充分遵循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外国留学生的实际特点,力求概念解释清楚、叙述简单明了、例子精当易懂、练习丰富实用,突出教材的规范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易学性。主要内容为现代汉语语法,结合留学生学习汉语偏误,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对于提高留学
本书以古文字为依据,通过汉字构意揭示汉字的语用规律,为字词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深入挖掘汉字形体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探索传统文化教育与识字教学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解析汉字形体中蕴含的独特创造智慧,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素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解析汉字构形表现词义的方法和技巧,启发学生作文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