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社会日常生活》主要讲述隋唐社会的饮食、服饰、读书、科举、博戏、社会管理、女性生活等内容,每个版块里又选取了五到十篇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从写作方式来说,本书以正史和一些笔记小说为主要资料来源,在此基础上取舍选择,以其为主料,再以作者多年教学及科研所掌握的成果和大量诗文作品为佐料,增加了趣味性,以便尽量描绘出隋唐
明清交替之际,是文人结社活动为活跃的一个时期,曾经涌现过许许多多的社团。清朝初年以江苏吴江为中心,由苏南浙北一批遗民所组成的惊隐诗社,是当时重要的社团之一。对惊隐诗社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明清文人结社史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个案,也可以拓展清代诗歌研究的维度。《惊隐诗社研究》主要探究了惊隐诗社的发展历程,考察其众多成员的生
对唐宋时代的整体把握,城市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如何定位,以及如何把握社会史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古代城市经济研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书稿主要围绕研究唐宋时期城市社会变化进程中社会中下阶层的变化及其特点,对各个阶层和群体逐一进行研究,力求对此前研究的薄弱领域有所推进,也对探索唐宋以后及当今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发展变化引起社会尤其
1920年代,革命、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混乱。与这场巨变相关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城市中。被铁路、电报、共有的城市心态捆绑在一起的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形成了一个竞技场,市民们对当时的一些大问题争论不休寻求社会和谐与国内和平、保卫人民和国家主权、追寻一个独特的现代中国社会。人们卷入了这些冲突,因为他们知道,
在中国古代史上,因争夺皇权而骨肉相残的惨剧时有发生,然而,有宋一代却大体避免了皇亲国戚之间的权力之争,皇位的转移相对平稳。早在北宋后期,理学家程颐就将百年无内乱列为宋代超越古今者五事之首。所谓内乱,指宗室之祸、母后之祸、外戚之祸、宦官之祸等封建时代常见的政治祸患。此后直到近代,不少学者都持宋代无内乱说,但较少详细论证。
本书以唐代辅州制度的相关研究为中心,探讨了唐代关中经济、军事地位演变、政治地位变化及历史传统制约等京畿制度转型的因素,深入剖析了辅州制发展的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及定型阶段的制度特点,兼顾辅州制对辅州社会发展的协调机能,并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京畿政区模式与近京社会发展融会贯通,具体而全面地梳理了古代畿辅资源分配的特点与京畿
本书研究清末至北洋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县治与县官群体。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深入考察了这一时期县官选拔、考核等制度的演变,并依据该地区县官处理司法词讼、赋税征收、乡村治理、社会治安、市政建设大量明确的实践案例,包括与地方各种社会力量的关系,重点研究这一地区县官群体为了应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化和社会发展变迁的新挑战,经历了怎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北京大兴人的民谣,浓缩着明清时期山西向北京河北大移民的一段史话,见证600余载京晋文化、移民文化的交织融合。本书通过对明清时期永定河古道——凤河移民的人文研究,并以长子营镇为切入点,展示凤河流域悠久的移民历史及浓郁的民俗文化,挖掘非遗文化元素,客观
本书根据史料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元朝慈善活动不但在官民协作层面继承了宋辽金朝的慈善思想、救济制度、鼓励机制,而且在民间自发层面同样存在很多人士致力于善行义施,有一大批身份各异的慈善人物、影响巨大的慈善义举。
《科举与官僚制》探讨科举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一般认为科举作为公平客观的考试,谁都能借此获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然而这只不过是从考试制度这一视角所看到的的幻象,《科举与官僚制》即是通过将科举置于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构造中重新加以审视,从而揭示科举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