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周代《诗经》一直讲到晚唐“小李杜”,通过对40首经典诗歌的内容和作者创作诗歌背景的解读,延伸至诗歌背后的知识点和故事,带领读者领略这些未曾读够读透的古诗经典,从而感受诗歌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
《红楼梦》中的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曹雪芹这位文学大家在诗词上的高深造诣。内容包括: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等。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绪论”“反映社会现象探讨人生真谛——论人生派小说”“强调主观抒发推崇艺术至上——论艺术派小说”“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社会剖析派小说”。
本书收录唐朝宋之问、陈子昂、王勃、张若虚、张九龄、王之涣等人的诗歌;选收宋朝钱惟演、范仲淹、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每首诗词都包括原文,注解和鉴赏。
本书共十二讲,内容涉及《西游记》作者、成书、版本、思想、艺术、传播等《西游》学的基本问题,以及“《西游记》为何以神话小说定型?”“《西游记》为何被清代道教徒攘夺?”“灵山究在何处?”等专题。
本书以《红楼梦》中的方位词为研究对象,展开穷尽式分析与研究,力图融合并神话相关研究。内容分五个部分:概论、《红楼梦》方位词语义描写、《红楼梦》方位词句法描写、《红楼梦》方位词历时比较、结论。
本书对民初佚散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叙写辛亥革命的小说文本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民族意识表达与现代国家形象的建构、国民书写与现代国民意识的呈现、命运书写与个体意识的彰显、革命与爱情交织的“众声喧哗”。
本书将沈从文的小说置于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现代性框架中予以考察,在“乡土中国”和“现代中国”动态的话语结构中系统梳理沈从文小说实践的文化机制与精神立场。在这里,乡土中国的文化存在与中国现代历史语境的冲突、互动表征了沈从文身上所集聚的悖论性的思想渊源。沈从文小说隐伏的“挚爱”与“反思”即是具体的反映。当然,这种复杂多维的思
《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套装共6册)》起自民国廿八年四月廿四日,止于民国廿九年元月三十日,真实反映、记录了张元济、王季烈、郑振铎和姜殿扬等相关人士围绕也是园旧藏虞山丁氏元明杂剧整理出版的问题进行斟酌、商议的始末,是研究商务印书馆和中国戏曲史的珍贵文献资料。
本书对中国中央电视台热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经典诗词进行评注赏析。其特色是以经典名句为纲要,按照作者生年顺序编排,包含“作者简介”“原作”“注释”“赏析”几个部分,除了评注者的研究成果外,也吸收了学界最新学术成果,代表了当今唐宋诗词研究的最新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