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疗法是中医治疗学一大特色,它利用自然界食物不同的性味功能调配成药膳珍肴,防治疾病,健体美容,延年益寿,是中华饮食文化之瑰宝。本书介绍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健脑益智等食疗保健方法和30多种常见病的饮食宜忌,饮食疗法。另外,还介绍了100多种常用食物、常用药物性味功能及应用。
食疗,乍听之下,似乎是一门特别高深的学问,只有那些世代相传的老中医才具备这种“以食为医”的神奇功力。其实不然,真正的高手向来隐藏于民间,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我们的老祖母就是真正的食疗高手,喝一碗她做的葱白粥,感冒即可治愈;若是口干舌燥,吃一点她做的冰糖萝卜,就能润肺止咳;睡眠品质很糟糕,也不用着急,她
俞云教授从事西医、中医、针灸医疗工作近50年,特别是在研究中医切脉针灸治疗疑难杂症和治疗癌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切脉针灸是俞云教授通过遍访有切脉经验的医家,依据《内经》针灸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而研究出的治疗方法。特点是:切脉指导辨证,切脉指导针刺取穴,切脉指导针刺手法,切脉指导针刺补泻,切脉判断针灸疗效。同时
《脉经》为晋代王叔和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沈炎南编著的《脉经语译》共十卷。前九卷分为口79篇,第十卷不分篇,为手检图12部。本书论脉,其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举几脉形脉法部位,三关病候治宜,三部九候脉证,脏腑脉候主病,百病生死脉诀,四时损至脉证,平病怪脉辨疑,脉辨妊娠男女,扁鹊华佗妙诊,《内》、《A难》、《伤
《针刀治杂病》包括两大部分。第1-4章,阐述了针刀治疗杂病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包括针刀治疗杂病的着眼点、优势,脊柱与杂病的关系,针刀治疗杂病的机理、原则、方法。第5-9章,详细介绍了36种慢性疑难杂病的针刀治疗。病种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神经科等,多为目前临床上治疗较为棘手而针刀治疗确有明显疗效的疾病。第10章验
陈潮祖先生为成都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教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其学术代表作为《中医治法与方荆》。他一生以求实、求真、求新为追求,以方剂研究为依托,以临床实用为立足点,对中医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陈潮祖临证精华》以“人生精华篇”,“临证精华篇”,“医话、医论精华篇”,“病机、治法、方论精华篇”四个篇章,对陈先生的人生风范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针灸学宝贵遗产,为更好地继承总结中医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提高针灸疗效,《近代针灸大师传承系列丛书:贺普仁针灸传心录》在编写过程中,笔者特地参考了已出版的《针灸治痛》、《针具针法》、《灸具灸法》、《针灸三通法操作图解》、《国医大师贺普仁》等几部专著和相关的报刊,是针灸教学、科技人员、临
《中医歌诀白话解丛书:医学三字经白话解(第4版)》系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所著。该书总结了陈氏的医学经验。全书用三字韵语文体写成,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是初学中医者的启蒙读物。由于所著用韵文编写,文辞简约,读之难以深悟。为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60年代就出版了《医学三字经白话解》,深受读者欢迎,屡印不衰,已成为最经
《濒湖脉学》是中医脉学专著中的一部名著,为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所撰。刘文龙编著的《濒湖脉学白话解(第5版)》由七言脉诀和四言举要两部分组成。用歌诀形式,依照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的次序,具体表述27种脉的形状、部位、频率、节律特征等。全书以韵语文体编成歌诀,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是初学中医脉学的入门读物。由于所著用韵语文体
《面诊自疗一本通》系统全面地呈现了面诊的发展历程与实践应用,详细介绍了中医望诊基础理论、望色诊病、面部反射区和疾病反应的基本知识,并收录了大量的实例,详尽解析如何进行面部整体形态的观察,如何从头发、五官、人中、牙齿等部位的形态、色泽和斑点纹路中,了解体内器官的健康状况,并对病症的特征、发病诱因进行细致的病理分析,结合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