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文本阅读”和“思想研究”为载体,建构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博爱思想发展为脉络的“点、线、面”立体化的内容体系。按照博爱思想发展的脉络,形成了三条主线,即“中国传统博爱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博爱文化”和“博爱文化研究”。这三条线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灵魂,贯穿博爱文化的整体。同时
本书以高校公共管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为主要研究内容,详细阐述了六种公共管理学教学模式,系统分析了其在实际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并在深入探讨了当前高校公共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基于高校公共管理学教学案例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创新高校公共管理学教学构想,探讨了创新的可行性,也探索了切实有效
本书内容讲述:“道统”实即“治道之统”。治出于道、道而有统,构筑理想政治的秩序和境界,是贯穿古代中国政治和思想史的一条线索。中国本有之治道源于“皇、帝、王、伯”为“大型”演进的治理形态与国家政治发展,经以儒家为中心的诸子“务为治”的发明而“道化”,面向一种统合政治、社会与思想的整全之治,成为中国治道发展的不竭动力。
抽选,一个失而复得的民主机制。 抽选即以随机抽取的方式选拔代表或官员,原本是古代雅典民主的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曾在罗马共和国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邦共和国政治生活中广泛运用。一直到18世纪末,西方思想家几乎一致认为,抽选是民主制的特征,而选举是寡头制或贵族制的特征。然而,从19世纪开始,抽选与民主绵延两千多年的关系被
本书从南印度的视角切入,以泰米尔纳德邦为中心,就近现代历史上泰米尔民族主义的缘起进行历史考察,运用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并结合国际关系学、族群政治学、政党政治学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与视野进行剖析,综合利用档案馆披露史料、相关重要人物演说著述及新闻报刊材料,探究及还原近现代泰米尔民族主义在南印度历史上的起源及早期发展,尝试
本书的思考和构思内生于什么是良好的政治秩序这一问题的困扰。在章,作者以霍布斯为考察核心,论述了现代政治秩序的性质和特征。第二章则论述公共领域(国家)和私人领域(个人)之区分,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心智、德性这样一些古典政治哲学话题的忽视。从第三章开始,作者以对人类心灵能力的考察为起点,试图给出一种适恰的社会和政治理论。从第
2024考研政治大纲解析笔记 王一珉考研政治笔记 耿直老王 配精讲视频
《和平的保卫者》全书一共分为三论。第一论共19章,进行政治论证,用理性的方式揭示出和平与战争的一般原因,表明公民共体是尘世中一切强制性权力的唯一来源,是建立地上和平、结束地上战争的唯一动力因,而一切反抗公民共体的个人或组织都是破坏地上和平、引起地上战争的一般原因。第二论共30章,进行宗教批判,揭示出由教权引起的和平与战
本教材整体上分成两大块:原理部分(第一编)和实证部分(第二编和第三编)。其中,实证部分又分为静态的描述(第二编)和动态的描述(第三编)。在原理部分,本教材一方面介绍新制度主义,另一方面介绍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在实证部分的静态描述中,教材从国家结构形式、立法、行政、司法、选举、政党等几个方面,比较不同的制度安排;在实
本书以英国新左翼为研究对象,从新左翼运动、新左翼人物、新左翼思想三个逻辑递进的层次构建英国新左翼的分析框架,对英国新左翼进行全景式分析和总体性研究。本书首先通过全面探讨新左翼运动的缘起、表现与转向勾勒新左翼运动的面貌,之后梳理在新左翼运动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代表人物并分析其与新左翼运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批判立场、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