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前十年是首都北京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现代城市规划奠基的重要阶段,本书以此期间援华苏联规划专家的技术援助活动为切入点和考察视角,对1949-1960年北京城市规划工作进行了历史研究,系统梳理了1953年首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1957年版、1958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背景、规划工作过程、主要内容以
本书第一章论述了城市与城乡关系,第二章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第三章探究了城乡规划管理,第四章诠释了多维视角下城乡规划测绘探究。
本书讨论了健康社区的规划及评估标准,研究视角较为片面,对常态的社区建构有一系列标准及措施,而对于特殊时期或重大事件影响下的健康社区及其韧性的建构匮乏。本书对相关理论及实践进行梳理总结,从常态建设和应急调节两个层面构建适宜我国新时期的健康社区规划体系。
本书对于丰富城市规划学科中、微观地域空间组织规律性的研究内容具有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对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和推动行业进步有积极意义。我国目前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著作较为丰富,但基于绩效评价,探讨关键技术方法,并应用典型案例予以检验和对比分析的著作还鲜见,且目前著作多以东、中部城市群或大城市、特大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绩效分
密度作为一种物理属性,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形成而存在。但同时,密度也是一种具有经济和社会意义的文化属性,密度概念的定义本身反映了人对城市空间的理解和使用方式。该书就是通过密度视角来理解城市的集聚本质。 书中提到,人类城市诞生于新石器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如今已成为全世界大多数人口的居所。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全球化的发展触
本书从治理活动涉及的范畴与空间范围出发,把城市空间治理活动区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别。宏观部分指的是国家把国内所有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治理,包含国家的城市政策、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城乡关系的处理、城市体系的构建等内容;微观部分指的是针对城市具体事务的治理活动,包含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治理空间的分割、基层空间治理、
本书是美国很多大学使用至今的一本很流行的教科书。第1版是1988年出版的。已经被翻译成4种文字。人大出版社2003年翻译出版了本书的第5版。第11版增加了很多新素材、新问题、新争议,更准确地反映了当前美国规划界对新世纪城市问题的新视角、新认识、新观念、新选择和新方法。相比前版,第11版增加了很多新素材、新问题、新争议,
全书共计10章,第1章-第5章为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方面的内容,第6章-第10章为城市道路造价管理方面的内容。城市道路规划是对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的干道、支路及附属交通设施所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的规划。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对城市的可持续性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地型避暑度假地的形成机理与空间管理》一是简析了我国度假旅游的发展情况,聚焦山地型避暑度假地,通过避暑度假者消费决策模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形成了避暑度假地的形成机理、避暑度假者的空间消费特征。二是对气候条件与避暑度假需求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印证了《山地型避暑度假地的形成机理与空间管理》选择的研究对象的合理性与现实性
智慧城市感知网络体系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