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记》是一部记录中国民间行当百业的图文集,作者走访各地采集百业信息,或亲临劳动现场,或寻访手艺匠人,拍摄了近250幅图片,涉猎的行业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包括一些行将消失的、非遗级别的旧行当、老手艺,它们曾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存在。全书共七个篇章,从衣食住行、工商经济、文化娱乐等领域全方位地展现三百六十行对人们生活的
什么是宦官?谁创造了宦官?宦官的权力从哪里来?身份低贱的宦官为何常常成为撬动中国历史的关键力量?似乎一直声名狼藉的宦官,为何能够存续数千年之久? 在这种种问题背后,宦官的历史也许关系着中国历史与社会中的某些深层因素。日本著名汉学家三田村泰助在广泛搜集历史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侧近政治的概念来观察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他选取汉、
作者魏希德认为,帝国的延续,主要取决于在危机时刻如何维系并复苏。于是,她将研究视角放于统治精英丧失了对北方领土控制权之后的宋帝国。作者通过借鉴宋朝的历史社会学、宋朝和信息的历史、书籍的文化史和阅读史,以及考察和分析由官员和位于官场边缘的学者组成的士人网络,解释了士人对随之而来的地缘政治危机的反应,如何改变了朝廷与州府精
本书是萧邦奇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部学术专著,研究了从清末新政到北伐战争时期浙江的精英组织和政治变迁。本书采用核心边缘的框架,依据人口密度、邮政系统层级、金融机构数量等要素,将浙江分成了核心区内部、核心区外部、边缘区内部和边缘区外部四个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态区,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数据、图表,分析了不同区域内的精英参政模
主要采用墓志资料对唐代世家大族中的妇女权利和生活进行研究,涉及的墓志有八千多方,分别探讨她们生命历程中的几个重要角色:“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在“为人妻”的过程中会涉及她们“为人媳”的角色,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她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生活情况,家人对她们的期望,她们享有的权利,以此探讨不同身份差异对士族家庭妇女
清季十年间,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却恰于此时爆发了革命。这一历史大变局,留下了诸多疑问: 在朝廷没有并无太多暴戾苛政的情形下,为何会发生革命?清朝何以骤然崩溃,革命何以轻易速成? 改革开启后,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体制或结构及政治伦理是否改变、怎样改变及以何种速度改变。正是由于制度的困境,使自上而下的
《奉天公报汇编》是民国初年奉天省公署编印的公报性刊物,每日发行一期,主要刊登该公署及其所属各厅局的公文等件,有委任令,训令、指令、布告、通告等。是研究奉天及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情况的重要资料。张作霖的政令主要通过奉天公报发布。从民国元年即1912年1月1号至1929年2月,总计发布6038期,本书由张氏帅府博
本书除绪论外,共分八章,主要包括楚国公族社会的演进轨迹、公族社会下诸制考索、世族公族研究、公子公孙研究等,从公族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揭示了楚国公族的特点。并附有春秋时期楚国令尹表、春秋楚国司马序列表、春秋时期楚申县历任县公表和楚国斗氏、成氏、屈氏世族世系图等图表。
县,是中国古代中央专制集权行政体制的最底层。秦汉以来,作为专制集权末端的县,在超稳定的大一统的社会结构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研究县级行政与地方社会,对于深入了解宋代地方政治面貌、解读宋代乡村地方社会百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行政与社会的关系是宋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政治调整与社会变革的基
该书详细梳理了明代翰林馆课汇编的纂辑、刊刻、流传和存世情况,同时更重要的是它对明代翰林馆课的命题体裁、内容以及在明代文官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和局限性都进行了深入分析。明代翰林馆课的考核为文、诗各一篇,该书将现存翰林馆课的命题体裁归纳总结为四十七种,并按功能分为公文、论辨文、记叙文、箴铭文、抒情文和诗歌等多种门类,认为其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