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国语》为西汉刘歆的伪作。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中国有悠久的“良史”传统,有成熟的修史制度,中国史学可谓发达和厚重;即使这样,历史在中国也不能完全避免含混和疑难。一些貌似耳熟能详的“已知”历史,有的还属热门,声名赫赫以至妇孺皆知,然而一旦深予案究,却意外地发现:有的余音未绝,有的疑点丛丛,有的聚讼不休,有的根本是悬案。 本书涉及的六案分别是:焚书坑
本书旨在对《春秋》经传等早期经典的历史书写从史学理论的角度加以思考和探讨,主要对《春秋》经传的书写者(史官)、文本(史书)和历史事实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充分体现出历史的客观事实、作者的主观意识,以及两者结合所形成的历史记载之间存在的张力,展示了中国古代早期史学萌芽时期人们历史意识和历史书写的初步形态,并进而说明
本书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对国家与文明问题进行思考、探讨。本书共收录19篇相关研究论文,这些研究从多维度、多学科、多角度,探讨了我国从古代至近代关于国家起源、文明发展,以及相关的思想、制度等问题。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流行的新进化论理论,对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经济政策与社会生活、
《左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春秋时期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12代国君、255年间的史事。作品文约意丰,说理透彻,蕴含着古人深邃的政治智慧,开启了中国优秀史传文学的先河。
《历代史略》是国学大师柳诒徵先生史学研究的起点,也是近代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开山之作。首篇总论,述地理概略、历史大旨。全书分上世史(唐虞三代至秦统一)、中世史(秦至五代)、近世史(五代至明末),突破纲鉴的编年体例,从史前时期直通明末,对中国古代历史做了提纲挈领的介绍和概括,展现了史学与哲学的思辨、对时空观念的有机把握、对历
《甲骨文与殷商史》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集刊,列入院创新工程科研岗位准人考核期刊名录。教育部、国家语委甲骨文研究与应用专项资助集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CSSCI)来源集刊。教育部“2011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提
在《春秋》研究史上,坚守门户立场是相当突出和普遍的作风。本书透过严谨的论证和详实的考据,指出门户既不可欲,更不必要。尽管依托门户、竞相标榜是以往一些经师常见的习性,但不能由此推出后人也该这样做。本书正文七章:前四章是检讨晚清以来《春秋》研究者的迷思,重新审视经学史教科书的某些失误;后三章是案例研究,努力突破过去经学争讼
曹操竟是道教的“末日救世主”?诸葛亮竟然和吕布有同一个偶像?宋太祖的“良心”竟然坑了北宋!不怕暴风雪的蒙古人?不存在的!自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以来,中国开启了“两千年的帝国”时代。但是王朝更迭和帝王专制,这样的定式思维能否概括浩浩两千年的历史?中华帝国广袤的领土上,有着塞北的马策与刀环;有着“手把青秧插满田”的中原农耕
方镇即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方镇的负责人,总揽一方的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汉之州牧、唐之节度使、清代的总督巡抚均是。此书将汉末的州牧到清代的督抚,分作方镇年表二十二篇。表的内容,先分朝代,再分区域;表的形式,上栏纪年,中栏纪人,下栏纪事;附以必要考证。本书据民国辽海书社铅字本影印,包括汉季方镇年表、三国方镇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