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医大师李金庸医学全集》分册之一。本书为内经选读课程的讲义,是根据中央78(56)号文件精神和卫生部1978年3月颁发的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为加深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培养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而编写的,当时作为原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研究生班前期课程中的内经试用教材。由于《内经》
王玉川为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被评为“首都国医名师”“国医大师”。多年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阴阳学说的演变、气血循环理论、五行学说、运气学说以及河图洛书等方面的研究。主编有《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内经讲义》、《中医养生学》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本书是以《伤寒论》《金匮要略》内容为基础按证候分类编写,共总结归纳了340余条证候,突显了仲景临床辨证施治中“证”的核心理论和地位,贯穿了理论、治法、方药及应用的临床过程,较符合目前中医临证思维模式及诊疗方式,便于指导仲景学术的临床应用。全书共14大证类,分十四章,包括表证类、胸膈证类、肺证类、大肠证类、心证类、脾证类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涉及的症状依据一定标准进行数据化处理,以症状为“圆心”搜罗相关度高的古、今、中、外资料进行补充,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形成结论。本书前两章对数学、逻辑学、统计学相关基础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大量引证说明了数学、逻辑学与中医交叉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及可以采用的方法,为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药院校中药学、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本教材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机制、疾病的诊察方法与辨证、疾病的防治与养生康复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材结合相关资格证考试要点,以典型案例为导
本书内容包括: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辩阳明病脉证并治、辩少阳病脉证并治、辩太阴病脉证并治、辩少阴病脉证并治等。
本书内容讲述:《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本书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被历代医家视为“圭臬”,奉为“经典”。它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养生、防治,以及临床各科疾病的内容,是中医理论发展及中医学科分化的母体,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本书作者着眼于《黄帝内经》,以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养生、防治为核心内容,并结合日常生活、临床实践,用深入浅出的
本教材从学科发展、课程建设、中医类专业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要求,结合执业助理中医师考试大纲,以提高中医药临床医学人才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宗旨进行编写。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病因、
【1】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医学著作和其他古籍中,保存了许多有关医家和中医药知识的典故。这些典故,发人深思,启迪智慧,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阅读这些典故,对学习古代汉语及提高阅读古医籍的能力也大有帮助,颇有教育意义。 【2】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将收集整理的数百则有关中医药学的典故,按医史记闻、大医精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