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五五七-六四一),字信本,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隋时曾任太常博士,唐时为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世称『欧阳率更『。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与其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书学『二王』,参以隶法,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世称『欧体』,对後世影响很大。《化度寺碑
王羲之(三○三-三六一),字逸少,原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原墨迹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韩敕碑》等,东汉永寿二年(一五六)刻。纵二百一十四厘米,横七十八点五厘米,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文後有韩敕等九人题名。碑文记录了鲁相韩敕豁免孔子母亲颜氏、孔子妻并官氏之族人差役,造立孔庙礼器,修饰孔庙,以表彰其功绩之事。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墓志是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碑文,其内容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仕宦和韵语颂辞等。北魏时期的墓志绝大多数是与死者同时代的人所写,所记内容真实,可作历史资料,也是确定墓葬年代的依据。墓志分上下两层,上层称为『盖』,下层称为『底』。底部刻有墓志铭,盖上刻有标题。墓志始于秦汉,迄今发现*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漠刑徒砖志。东汉晚
墓志是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碑文,其内容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仕宦和韵语颂辞等。北魏时期的墓志绝大多数是与死者同时代的人所写,所记内容真实,可作历史资料,也是确定墓葬年代的依据。墓志分上下两层,上层称为『盖』,下层称为『底』。底部刻有墓志铭,盖上刻有标题。墓志始于秦汉,迄今发现*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东汉晚
墓志在我国古代石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到南北朝时期进入了成熟与定型阶段。墓志具有丰富的书法艺术价值,为考察书法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大量而宝贵的资料。隋代书法上承北魏书体,下开唐朝新风,是南北朝到唐书法艺术发展演变的津梁。《历代名家碑帖经典:隋墓志铭六品董美人墓志苏孝慈墓志解方保墓志范安贵墓志元公墓志姬
《史晨碑》又称《史晨前后碑》。隶书,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前后两碑分刻于一石两面,前后碑字体如出一人之手。碑高三二一厘米,宽一二一厘米。前碑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刻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二八九)三月。为碑阳,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元年(一六八)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字。碑文所记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北魏时期士大夫阶层崇尚开凿造像,并附刻『造像题记』,目的是为生者或亡人祈福,其时代书法处于解散隶体向楷书过渡状态。在这众多题记中集结精选《始平公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四件字数多,书法水准高,字体方劲雄奇,带有浓厚的隶书笔意,古朴醇雅,造像题记的代表作。康有为《广艺舟
褚遂良(五九六-六五九),字登善。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人,官至谏议大夫、中书令等。其书初学欧阳询、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又融汇隶书笔意,形成了清丽刚劲、顾盼多姿的独特书风,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伊阙佛龛碑》又名《三龛记》,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书。贞观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