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诗歌中国之一。作者以唐诗宋词为依据,寻找古代诗词中与锦帛有关的意象或主题,进行诗意分析;向读者细说中国古代锦帛艺术:从服饰到家居,从王公贵族到市井平民,从制作工艺到文化内涵,本书力求全面、立体地展现中国诗歌与锦帛艺术结合的魅力,从而使读者了解中华文化,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和人文熏陶。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周邦彦词接受研究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暨南中文新知文丛中的一本。全书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集中选择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论题,将周邦彦研究置于各朝代社会变革的历史大背景中,结合史实来追溯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与思想内核,具有相当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书从王国维对周邦彦相关的论证生发,扩充了对清真
中国民间文学史专着,郑振铎着,一九三八年商务印书馆初刊。全书分上下册,共十四章,该书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对中国历代歌谣、民歌、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民间文学作了系统的梳理,是关于中国俗文学的非常完善的本子,尤其是许多参考书,是为平常所不易搜求的。作者率先旗帜鲜明地打出“俗文学”的
本书从民族理论、民族文学、民族艺术等三面进行了研究。民族理论方面,对当代民族研究的核心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培育研究综述,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打造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志田野调查的视角态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民族文学方面,主要对南方口头传统与仪式叙事关系,口头叙事与文献叙事的互证,侗台语民族祈雨仪式的口头叙事
付海鸿著的《中国高校多民族文学教育的考察研究/文学与人类学文库》选择中国高等院校的多民族文学教育进行考察研究,旨在探讨高校文学教育在文学理念、专业设置与课程教学等方面的设计是否符合多民族中国的文学实情,以及这样的文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对受教育者的国情认知、身份认同与民族凝聚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文集。书中作者均为中国研究古代小说方面的专家。文集包括罗小东《山海经的巫术文化解读》、张庆民《关于幽明录、宣验记再思考》、俞晓红《唐人小说寺院游寓故事的文化解读》、王齐洲《宋代“说话”家数再探》。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百年进程,经历了早期输入期、规范创格期、变体探索期和多元发展期,其间诞生了数以万计的汉语十四行诗。诗式跨语系移植,一般都要经过原样式拿来、中介物沟通和新样式诞生,其中最为重要的转借环节是作品翻译、理论介绍和作品创作,中国诗人通过转接推进了十四行体包括节奏模式、乐段结构、建行方式、诗韵组织和诗组结构的中国
从1949年到1999年的50年间,河南作家共创作了139部长篇小说,显示出了独特的风貌和品格。本文从文本和史料分析入手,重点梳理20世纪50至90年代河南长篇小说的基本状况,并对每个时段的代表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从中发现了河南长篇小说一些相对突出的创作现象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了与中原地域相关的某些“特色”和“规律”。
本书从市镇这一特定角度着手,结合中国现代市镇所特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发现了在中国现代文学里被“乡土文学——都市文学”二元模式所遮蔽的重要文学现象,突破了以往的“乡土文学——都市文学”二元模式的局限,开掘了市镇文学的新的认知途径,从而建构起对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文学——市镇文学——都市文学”三元并立模式的认识。这一文学
唐宋两朝贬谪事件频发,贬谪文人众多。唐宋贬谪词不仅与贬谪诗文一同构成了贬谪文学的高潮,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唐宋文学在整个文学史上的辉煌,而且成功地构筑了词体自身的兴起、发展和蜕变。没有唐宋贬谪词,不仅词史的发展脉络无从谈起,甚至整个文学史这宏大壮阔的交响篇章也会顿然失色。张英著的《唐宋贬谪词研究》将勾勒唐宋贬谪词的发展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