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哭,不笑,也不痛骂,而只是理解,这才是阅读红楼梦的至高境界。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部《红楼梦》,如何真正进入曹雪芹的红楼梦世界,台大中文系欧丽娟教授穷十年之功,潜心研究,读出那些隐藏在《红楼梦》文字之间与文字之外的声音,得出了自己最真切的感悟:《红楼梦》是追忆之书,也是忏悔之言,书中字字是泪,饱含对诗礼簪缨世家光景不再的
十四行诗是西方重要的抒情格律诗体。我国诗人在新诗发生期就开始输入十四行体,近百年来数百位诗人创作了数以万计的汉语十四行诗,初步完成了十四行体由欧洲向中国的传徙,推动了中国新诗体和新诗律的建设。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卓越成果和典型案例。本书以十四行体中国化为基本线索,分早期输入、创格规范、探索变体和多元繁荣四个时期,概述近百
本书稿在梳理以往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大量的明代白话小说为史料来源,以法律设施、文书、人物、观念/知识五大层面为坐标,展示了明代白话小说中法律资料的多彩样貌与丰富内涵。同时,该书稿也吸取法史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不限于法律与文学的交叉研究成果),对明代白话小说的价值及其意义进行了评价。
本书是作者1998—2014年间的论文结集。所收论文主要以明清小说戏曲、近代文学、女性文学为研究对象,可划分为明清文化思潮辨析、明清经典小说戏曲阐释细读、近代文学新文类新叙事新语境兴起考辨、近代女性文学发展轨迹钩沉等几个板块,讨论的主要是明清经典作品的常规阐释难题,如《红楼梦》的结构、叙事模式及其创新程度,《聊斋
周志雄主编的《中国网络文艺作品评论选(网络文学卷上下)》对我国网络文学名篇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读,涵盖了各种网络小说类型,在更宏阔的文学、文化视野中,考辨作品的流脉与变化,探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间的内在肌理差异,在审美批评时兼及读者反映和商业化效应,从而理性地认识网络文学的时代价值与不足,将有利于促进网络文学的经典化进
本书是一部微观的唐宋昆虫文学发展史,主要论述了唐宋时期昆虫题材在诗词中的历史发展进程,通过对各类昆虫意象的审美选择,探索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全文共四章,第一章是对先唐昆虫文学的溯源,厘清其历史成因。第二章是写唐诗宋词里的昆虫意象,如春夏的蜂蝶之美好、秋冬的蟋蟀之哀情。第三章写唐诗宋词里昆虫的文化意蕴,从灾害敬畏和蝗
汉诗英译的比较诗学研究
“盖娅”审美——当代中国诗学的审美现代性批判
文化记忆与艺术新形态——以《西游记》的记忆空间为中心
清初关中地区人文繁盛,作家辈出,引起了当时海内士人的普遍关注。以李因笃、孙枝蔚、王又旦、李念慈等为代表的关中诗人曾经名满海内,受到顾炎武、钱谦益、王士稹、朱彝尊等诗人的赞誉。《清初关中诗人群体研究/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文丛》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清初关中诗人群体的诗学理论、创作成就和地域特色,并运用文化地理学、文艺心理学等理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