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从戏曲的角度切入山西历史地理的作品。山西,这一块地方,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天堂。山脉、河流、长城,构成了我们特殊的地理条件,保存了山西相对鲜明的文明。这块表里山河的地方,又是戏曲大省,剧种之多、声腔之丰富居全国,我们的梅花奖获奖人数,是全国。但真正让我们骄傲的,还是我们山西的文明入了戏,有数不清的历史故事在全国各
这是一部以戏曲现代化研究为背景的艺术评论自选集,被列为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的海派文化艺术研究系列丛书。本书按照永恒的搅局者当代戏曲研究和文艺评论与对接三个部分,编排了14篇论文或访谈,比较有代表性地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文化研究的成果。全书围绕上述三个部分,分别编排了相关专题论文。既有关于福柯与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和艺术人类学对
《表演艺术概论》主要介绍了表演创作、动作、交流等表演环节中的诸多要素,演员与自我、文学、导演、观众、生活、生命等的关系,形象塑造中体验角色、体现排演、连排、彩排、正式演出等几个阶段中的表演创作以及七大表演创新观念。《表演艺术概论》本着简约原则、少重复原则、多创新原则、生命学原则,概括叙述了表演创作中的要素、原理和规律,
民国传奇杂剧是传统戏曲发展的后阶段,它经历了由兴盛到沉潜再到有所起色直至终消亡的发展过程。共有来自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年龄段的近170位作家参与传奇杂剧创作,其中不乏林纾、吴承烜、冒广生、冯绪承、吴梅、王蕴章、钱稻孙、顾随、卢前等名家大家,共诞生了近400种剧作,流传至今的有300余种,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民国
本书是近年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部创新之作。全书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核心观念为切入点,来观照当下中国非遗保护的实践情况。作者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相声为个案,全面考察其在当代北京文化市场中的传承状态、生产过程与社会效应,挖掘其对于当下民众的多元意义,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在与《
《舞台下的身影——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越剧观众访谈录》以观众的视角观照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越剧在上海的生存与发展,为越剧史研究添上了极为重要的一块“拼图”:对越剧观众群体的考察。作者以受访者在上海观剧的起始时间为首要标准,兼顾分散性与多样性,最终筛选出访谈14篇。这些访谈共同构成了一部活泼而亲切的越剧观众口述史,包括当
中国当代戏曲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生过多场戏曲论争,《中国当代戏曲论争史述》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二十世纪后半期戏曲论争的史实,还原论争的具体细节和各种观点的辩驳。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具体作品引起的论争,如“新神话剧”“鬼戏”“革命现代京剧”等;二是有关戏曲发展相关政策的论争,如“三并举”“以现代戏为纲”等;三是关于戏曲未
《续剧说》是周明泰编著的一部戏曲史料笔记,系辑录散见于各书中的论曲、论剧之语而成,所引用书籍有杨钟羲《雪桥诗话》、震钧《天咫偶闻》、王韬《淞滨琐话》等,全书共四卷。作者将见于各书的戏曲史料辑录成稿,分门排列,并对之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其内容可归纳为:1.叙述中国戏剧的历史发展;2.考察戏剧故事的源流;3.载录剧坛掌故与作
《元明乐府套数举略》是周明泰撰述的一部戏曲史料,作者从《太平乐府》《阳春白雪》《雍熙乐府》《盛世新声》《词林摘艳》《南北宫词纪》《月露音》《吴骚合编》《吴歈萃雅》《太霞新奏》《珊珊集》《花影集》十二种元明时期散曲总集中摘取散曲套数,按北曲、南曲、南北合套分卷,北曲从黄钟宫至小石调分十一类,南曲自黄钟宫至羽调分十二类,南
《清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是周明泰撰著的一部戏曲史料。该书将作者所见清代宫廷演剧机构昇平署档案中的演出记录分门整理,按年中节日、生日婚丧、机构条例、演出规定、乐舞种类、上演剧目厘为六卷,并附录演出乐器、存档释名等,对于清代昇平署的组织结构、演出情况、习俗规矩等方面记载颇为详尽,是研究清代宫廷演剧的重要史料。《〈都门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