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文学之都”。本书稿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共收录了近二十篇学术论文,主要内容是反映近期国内学界对南京文学的研究成果。按照作者的研究主题,全书大致可分“现代论坛”“文学史透视”“文学现场”“中外比较”“台港海外形声”“学术讲演录”“学术动态”等七个板块,反映了近期现代文学研究
本书为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高峰学科培育建设项目成果,全书分为七卷,“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卷”“语言学”“桐城派”“黄梅戏”和“历史学”等卷,每卷约20万字,主要收录人文学院教师近年来在CSSCI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高水平论文。这些论文,有的是学科成员所主持
《重建自我的征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身份冲突与重建》以“考古学”的方式重返历史现场,揭示中国现代文学中个体及群体在身份冲突与重建中的情感、思想和抉择,以期真正理解那些曾经鲜活的“人”,进而回答现在的“我们”这一身份的形成之路。
本书是国内首部麦家研究论集,广泛收集和整理评论界、学界等对麦家作品的评价、解读与阐释。全书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从作家论、作品论、文化传播三个角度切入,系统呈现了麦家作品的创新性、个人风格和独特魅力。本书收入莫言、李敬泽、李欧梵、王德威等重量级文学家、评论家、学界研究者对麦家其人其文的评析,为一大亮点。麦家因创作题材别致
本文集集结了作者数十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二十多篇代表性论文,涉及屈原、楚辞、易经、先秦诸子散文、《庄子》《史记》、曹操、嵇康、陶渊明、杜甫等人物与经典作品的研究,揭示其中的思想内涵与文学、文化价值,特别反映了这些作家作品对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浸溉平等的民主意识、唤起人们纯洁美好的感情、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意义,文集
《历史之思与心灵之困》是青年学者樊迎春的批评文集,分为三章,分别论述80年代归来作家的回忆性叙事和主体性重构(个案对象:宗璞、茅盾、巴金、张光年)、作为迟到者的七零后作家的不甘与心灵解放(个案对象:徐则臣、鲁敏、葛亮、李宏伟)、更为年轻一代作家的历史认知与现实互动(个案对象:郑小驴、新南方写作、陈春成、李唐)。本书以现
本书是一部研究宁夏当代作家话语嬗变的学术专著。全书共五章,主要包括“宁夏当代作家话语评价标准”“宁夏当代作家话语特色”“媒介符号与文本细读”等内容,从媒介记忆、媒介交融和媒介符号研究的层面出发,以符号分析与文本细读为主要手段,以宁夏老、中、青三代代表性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为重点,旨在建立宁夏当代作家的话语评价标准,分
本书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线索,以文本为核心,按文学体裁进行分类编写,全书分为四编: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系统而又简明扼要地呈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辉煌成就,既兼顾了文学发生发展的情况与特点,又突出了重点作家及其作品,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熟悉和理解现当代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经典名篇,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对不
《生命的印记:百年新文学作家作品论》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百年新文学作品的著作。全书精选了60篇文学评论,不仅对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度评析,还从多角度研究了这些作品对国家、民族的重要影响,以及对文学领域和文化传承所做出的贡献。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个体命运与社会变迁交织,生命在追求与挣扎中演绎着不同的人生轨迹。本书着重探讨了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是由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对话和并进形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中心”与“边缘”问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话题。探讨文学的中心与边缘问题会深化人们对中国文学地理版图的认知和理解。该书主要探讨文学的“中心”与“边缘”问题,是作者近十年来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该书分为上下辑,其主要内容:一方面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