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三世纪至九世纪研究所编辑,刊物以资料为名,实际内容以研究论文为主,由著名史学家唐长孺先生(1911-1994)创办并担任主编,以武汉大学中国史学者为主要作者群,近年来的稿件还吸纳了武汉大学以外的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中青年新生代研究者,刊物篇幅和内容有极大丰富。本刊每年出版一辑,本期论文以中国古代史
本书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共时描写与历时比较相结合、比较研究与归纳汇证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借鉴当代训诂学、词汇学、语义学、音韵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成果,结合认知理论、语言哲学,从颜师古《汉书注》本身的语言材料出发,参照先秦两汉文献材料,借鉴前辈学者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前秦灭前燕后,又相继灭前凉、代,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前秦惨败。慕容垂趁机借故脱离苻坚,留在关东,起兵复国,定都中山,史称后燕。参合陂之战后,慕容垂病死,拓跋魏大举南下中原,慕容宝弃中山退守龙城。后燕在龙城经慕容宝、慕容盛,最后亡于慕容熙。本书分通史、典志、传记、考异、图表、大事编年六部分,力图对后燕历史做一较全面的介绍
名教本特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本书的论述依据和起点是名教概念的历史流变,尤其是现代人在具体表述中赋予名教的新内涵:首先是指名实不符等名脱离、扭曲、侵吞实际的现象,人陷溺在空幻的符号中,丧失对于实在与生活的真切感受;其次,更重要的是,它指向一种崇名名词拜物教的消极思维方式;对于抽象名词的迷信又往往演变为对于jue对
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所写的惟一一部通俗性史学作品。作者从多个角度,对三国史上出现的人物、事件、战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深入的见解。本书在收录《三国史话》和吕思勉先生有关三国历史札记的同时,还增补其著作《秦汉史》的部分章节,以便充分体现吕思勉先生严谨的治学风格。
这部作品为《知汉》系列的首部,讲述秦朝覆亡、楚汉相争、刘邦称帝这段历史时期的故事。全书通俗易懂、观点新颖、叙事精彩。史学专业知识阐释精准、感性,同时兼具文学性和故事性,对脍炙人口的经典段落描写详尽,更对一些容易误解的话题,比如赵高究竟是不是宦官、鸿门宴的真相、吕氏之乱、汉武帝临终托孤等史实进行了剖析,力求还原真相。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目前的一个重要阶段。当然,这个历史阶段,并不是靠《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所能说清楚的。在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经历了从统一走向分裂,后又再次走向统一,社会经历了大变革,民族进行了大融合。在持续的分裂战争中,人民更是迫切地渴望国家的统一与战争的结束。这段从统一走向分裂,又再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阶段,我们的民族所以称汉,我们2000年来的官方哲学为什么是儒学,源头在汉朝。这本书以故事的形式,讲解了大汉王朝的重要人物、历史事件等,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是了解汉王朝、汉文化的一本必读书。
本书记述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史事和史迹,因六朝皆以建康为都城,故称《建康实录》。本书不仅简述六朝历史,尤其注重建康及其附近山川、城池、宫苑、官署、宅第、佛寺的记叙,详及地理位置、建置沿革、兴衰变化诸端。作者广征博引,除了正史数据之外,更引用唐代初年以前五十余种书籍,其中包含三十余种佚书,使得它具有很高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