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梳理循环经济、共生理论等相关原理的基础上,界定基于产业共生的园区循环经济的内涵,探索基于产业共生的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框架,包括模式的动力机制、形成机理、演进机理,以及模式类型划分和模式评价体系;并总结国内外典型模式,从自主共生模式、复合共生模式、嵌套共生模式、虚拟共生模式,以及产业共生模式的生态环境保障、
本书聚焦大湾区建设起步之年的政策建构和制度创新,重点展示了基础设施、经济贸易、科技创新、人文湾区和三地合作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既有对现实发展状况的客观呈现,也有对未来发展态势的审慎展望;既有关于具体案例的理性分析,也有基于基本理论的深度阐释;既彰显了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意义,也明晰了大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中国经济史评论》由中国经济史学会主办,内容涉及经济史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中外比较经济史诸方面,以及中外经济史论著评论与国外经济史理论评介,专题研究成果述评与国内外经济史研究前沿或研究动态的报道,等等。本书鼓励经济史学者在研究中挖掘新资料、运用新方法、提出新问题,深入剖析历史上诸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书阐明了森林碳汇扶贫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剖析了森林碳汇项目开发对区域和个体减贫的影响机理,厘清了森林碳汇扶贫利益相关者及其基本利益诉求,诠释了森林碳汇扶贫系统的构成要素,揭示了森林碳汇项目开发与扶贫相结合的动力机制,搭建了森林碳汇扶贫理论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西南民族地区森林碳汇扶贫现状与挑战,提出了以关注贫困地区贫
《中国真实进步指标测算报告(2018)》是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中国真实进步微观调查项目的主要成果。本书基于2017年中国真实进步微观调查数据和宏观数据,通过对真实进步指数(GenuineProgressIndicator,GPI)进行系统研究和测算,弥补GDP在社会福利与可持续发展度量等方面的不足,全面、准确地展
本书通过多维度、多角度地全面分析中国消费的情况,总结出消费在各个领域、各个阶级、各个地区、各个年龄段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的作用以及目前中国消费所遇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新中国前进步伐,辽沈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辽宁在中华民族前进的光辉历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构建全国工业体系、不断突破体制束缚等方面深入探索实践,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创造了历史性的辉煌。本书分析了辽宁70年来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和地位变化,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发展
本书主要总结十八大以来贵州营商环境优化主要做法、取得的经验、现实挑战及优化建议,并将随机抽取的120多家企业作为问卷调查样本,深入剖析贵州政策、法治、纳税、物流水电、人才、融资、企业行政办理许可审批事项等七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102家企业作为案例,分别介绍企业在贵州营商环境优化进程中企业的获得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
本书以总结2018年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主,辅以特区成立20年来在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方面的回顾,为日后全面检视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20年来的成果做铺垫。书中重点关注2018~2019年度澳门在经济社会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呈现的问题,例如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规划,澳门特区的法制建设,博彩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就业、医疗、社会保
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需求,社会资本已成为基础设施供给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中国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发展成就与问题并存,需评估和反思其成效。本书从项目成功率、投资成本和国别投入产出效率的角度,对PPP实施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和评价,并比较了中国特征与发展中国家规律的异同,探讨了PPP方式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