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文化,古而不老,历久而弥新。它在人们的身边,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趣。总结俗文化,剔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对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和丰富人民生活,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世界文化是由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汇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因此,我们总结自己的民俗文化,正
《杜诗别揽》对杜甫的闲适诗一一作了详解。部分诗词附有作者及学生的书法作品,笔法中规中矩,布局严整缜密。后附对比较重要的杜甫诗集和研究*作的介绍和评价。《杜诗别揽》作者韩嘉祥独辟蹊径,挑出诗眼深入分析,对于一些名句也有不同以往的见解。
本书由杨雨在央视《百家讲坛》里所讲的诗歌里的春天等内容脱胎而来,书名《落花时节又逢君》强调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而中国古诗词中有大量的经典之作着墨于描写值得咀嚼的人情冷暖。从上篇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篇梨花杨柳zui关情、下篇三五夜中新月色中,我们均可以读到诗人或词人们充满传奇的生平桥段,以及佳词锦句
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蕴和精神涵养,诗意中的充满生命之韵,它有对人生的热爱、对生命的讴歌、对生离死别的同情、对豪情壮志的抒发、对忠义气节的赞扬、对淡泊超逸的景仰。通过诗词品读,引导学生关注宇宙自然,提升对自然的审美能力,进而感悟人生,提高人生修养;通过对山水诗词的品读,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真谛;通过
文化意象是胡晓明教授提出来的一个很有创见的诗学概念,他认为除范畴、命题、体系和词语外,中国文化还有非常丰富独特的表达思想的意象方式。本书即是此一论说之系统结晶,在深入挖掘中国诗歌的意象资源,重新发明古典诗性传统中,试图重新认识中国文学尤其是江南文学的核心文化价值。本书创新之处还在于打通文史哲,溶解学科分工意识,在诗中发
《文化的截屏:现代散文面面观》是著名散文研究学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陈亚丽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研究全新结集。书中的文章有两个特点:一是角度新颖,比如作者对于现代散文家丰子恺、朱自清、张爱玲及萧军等人的散文特征的把握,都呈现了作者独特的批评视角。二是研究视野开阔,既有对散文本质特性的深入研究,同时也有对于散文与艺术、地域文
如果人类可以穿越时光,那我一定要去盛唐。我要陪张九龄看海上生明月,听王维唱阳关三叠,站在祖咏身边望终南余雪。我还要随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听王昌龄表白一片冰心在玉壶,请求李白带我去长安市上饮酒,帮助漂泊西南的杜甫漫卷诗书。在夜来风雨之后,同孟浩然一起担忧花落知多少。烟花三月下扬州。姑苏城外,张继已经和我相约枫桥。 李晓润
再现特定时空山水人情,重温文人墨客遭逢际遇,体悟字字珠玑神韵由来本书以历史演义的形式和幽默诙谐的笔法,将大宋词人们的故事与作品相互印证,带读者回到宋词的诞生现场,感受汉语的豪放洒脱、蕴藉风流和款款深情。作者如同一位向导,带着一份地图,陪伴并指点着路径,让读者如同重返宋朝,亲眼见证灿若星辰的词作的诞生现场,理解登峰造极之
在《天方夜谭》会情郎的刀白凤和梦姑;借用达达尼昂活盾牌的向问天;烈火中高歌的老太婆乌尔莉佳和李莫愁;大理国三公与《狄公案》;琴剑双侠与靖蓉双 侠…… 本书从大量中外名著中爬罗剔抉,寻找金庸作品中借鉴、吸收的古今中外著作中的实例,揭示出金庸小说素材的源泉,并以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文章呈现出来。
《文本、舞台与戏曲史研究》为作者近年来戏曲研究论文选集。全书分四个板块:一,戏曲文学与创作论。收入戏曲文学和创作理论相关研究论文,其特色是既有古代也有当代,在研究视野上打破古今壁垒;二,从文本到舞台。收入的论文讨论戏曲文本到舞台的流变,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意义;三,近代戏曲嬗变研究。近代戏曲变化迅疾,主要体现在戏曲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