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龙榆生专著(或讲义)三种。《词学十讲》是1962年在上海戏剧学院所撰讲义,副标题为倚声学。《唐宋词格律》,原名《唐宋词定格》,为1962年在上海戏剧学院所撰讲义。《词史要略》是一部残稿,撰作时间不详,有完整的目录,应该是龙榆生计划撰写的一部词史,只写到第二章,今据手稿整理。
主要研究宋元话本的语言面貌,属于汉语史专类的语言研究。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分别从语料、词汇篇、语法、话本语言研究与辞典编纂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语料上分析了元话本语言研究的意义,同时也详细描述了新词新义*能体现语言的变化和时代特色,也能反映社会现象的变迁的原因,并着重阐述了话本语言研究对于当前汉语史和辞书编纂的重要意义。
本书采用以史带论的形式勾画了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流变的全过程,对自新诗诞生以来各主要的诗歌群体、流派及代表诗人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梳理。本书既重视从宏观的视野探讨社会思潮的重大转型与新诗潮流嬗变之间的关系,又重视对经典性文本、异质性文本的细读和阐释,对诗歌史上一些被忽略、被遮蔽的现象、诗作进行了重新发掘,对新诗发展过程
《壮族布洛陀神话研究》运用母题研究方法,提炼出布洛陀神话*核心的七个母题,重新解读了其中的壮族历史文化谜题。在长期田野调查与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者对布洛陀形象、神话角色关系建构、神话思维模式与隐喻等进行了深度剖析。书中借鉴比较神话学理论,将布洛陀神话与国内外侗台语族群神话等进行横向比较,探索其早期共同叙事、族群记忆与深
本书以伦理视角为切入点,结合社会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和人伦风俗等因素,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乡土小说中的伦理主题视野、作家姿态、伦理立场、艺术表现风格等方面的嬗变。本书研究拓宽了以往研究的范围,试图对西部十二省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系统化的整体研究。综合运用文学审美批评、社会伦理研究等相关理论,把文学置于社会变革与乡土
《宋词三百首译注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本系列第二本。本书,是对《宋词三百首》一书的译注评,经作者毕宝魁数十年对宋词的研究,最终成文。本书在体例上,分为诗人小传、原诗、译文、注释、辑评几部分,力求准确、完整和精当。《经典宋词三百首译注评》既可以作为高校选修课的教材,也可以供一般的宋词爱好者参考使用。
节日诗词,把民间习俗和文人意趣结合在一起,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特点,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好教材。内容包括相关古诗、古诗注释、今译和鉴赏等。通过这样比较全面的学习,读者不仅学习了历代优秀的诗作,而且进而对这些中国有名的节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反过来,把传统节日和诗词结合,能够加深读者对古代诗词的认识。另外在
《中国诗歌研究》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所创办的大型学术丛刊,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诗歌研究。自创刊号起,先后设置有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诗歌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研究、当代海外华人诗歌研究及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诗学史及诗学文献研究、青年论坛等栏目。其中诗学史及诗学文献研究、青年论坛,为特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