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17卷包括编者周春生教授所写代序《“新瓦萨利”克罗、卡瓦卡塞莱与19世纪艺术史家们》,以及克罗、卡瓦卡塞莱的作品影印本。16世纪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利《意大利艺苑名人传》奠定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史研究的基础。19世纪英国学者克罗与意大利学者卡瓦卡塞莱长期合作,用丰富的史料和最新的学术成果就意大利绘画史部分做了详实的研
本书以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为背景,开篇深入剖析了当前美术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不仅揭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更在此基础上,系统阐释了美术实践教学的内涵、特点与核心原则。继而,书中全面展示了丰富多样的美术实践教学策略,并围绕教师角色定位与专业成长进行了深入讨论。此外,本书强调了建立健全美术实践教学评估体系的重要性,并详尽提出了切
本书分析了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指出了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强调了高校美术教育创新模式的重要性,介绍了高校美术教育创新的核心理念,讲述了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讨论了高校美术教育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探讨了高校美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研究了高校美术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问题,提出了加强校际合作、共享优质资源等建议,
本书按照西方20世纪现代艺术史发展中的重大美术学派的兴衰为线,按照流派、艺术家分类,以时间为纲,系统介绍了不同流派、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及代表作。全书分为两大章,对西方20世纪艺术史中各流派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与重点阐述。本书在撰写时,结合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突出了艺术史中的代表性艺术家及其作品,并配有精美的图片,为美
本专著内容属于哲学类美学方向,虽为专业学术图书,但其研究内容关注文艺作品和精神内涵,较之其他专著,文学性更强。该专著的理论创新点有三个:一是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哥特主义精神内涵分为三个体系来讨论,即古代黑暗和崇高体系、现代黑色浪漫体系、当代青年亚文化体系;二是哥特主义精神在现当代的延续性研究围绕的四个维度
本书选取齐白石作为研究中国美术教育模式的对象,意在通过齐白石的成长和艺术成就的研究以及其与当代美术教育的对比,对本民族传统美术教育中一贯沿袭的方法与规律进行梳理和总结。历史上多种成功的教育模式都是扎根于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的结果。作为一个生于长于民间的画家,齐白石完全是从传统美术教育的大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本文重点研
《青海艺术》一书为《青海省情简读丛书》中的一册,主要从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美术、民居建筑等艺术门类入手,详尽全面地描述了青海艺术的历史源流和发展。在每章的最后一节,单独辟出一节介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比如文学一章中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音乐中的青海民歌“花儿”,戏剧中的青海平弦戏,以期加深读者对各
本书透过明代地方社会各色人等的眼睛,窥见他们如何建构一套仪式化的视觉世界,从而彰显自身权力与地位。细究之下,他们所面临的处境与选择殊途同归——为了地方、家族或个人命运而力挽狂澜的“式微者”。本书所说的“式微”,正是形容地域衰退与门庭凋零,以及那些深陷其中的鲜活生命。本书尝试以美术史视角为中心,汇聚礼仪、地方、家族和个人
中国近现代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艺术领域同样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纷纷涌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景象。在中西文化交汇的背景下,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将西方艺术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近现代时期涌现出的主要艺术思潮与艺术思想,并通过对中
这本装帧精美、图版丰富的作品,是潘诺夫斯基根据1952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发表的美术史中的文艺复兴问题四场讲座内容修订而成。本书第一章讨论了文艺复兴时期有关艺术和学问复兴的文献;区分了视觉艺术上回归古代与回归自然的两个方面;主张文艺复兴的自我意识,而否认其为一种自我欺骗。第二章试图说明意大利文艺复兴与所谓的早期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