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以来,茅盾研究在持续推进,每年都有数百篇相关学术论文发表。茅盾的作品呈现出“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交错、混杂的景观,依然存在巨大的阐释空间。特别是茅盾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品格,恰恰是当下文坛所缺乏的。他在小说中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揭示,都是留给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站在新世纪
本书系“播音主持艺术丛书”之一种。诵读,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本书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现当代经典诗文中精选100篇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对每一篇作品进行解析、注释。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传播中华经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习者尤其是青少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书中每篇诗文均有诵读提示,增强了教材
本书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其方法论进行了一番清晰的论析。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后起的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形成了新的传统,蕴含着新兴的社会理念、价值观念和人文信念,同时带来了新兴的艺术方法、运作方法和学术方法。本书从文学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法、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及学术史建构、文学学术与文学批评、文学作品研究方法、中
经过多年的创新和探索,浙江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找到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本土化道路,不仅拥有一批全国知名的网络文学作家,而且在组织发展、产业开发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浙江一些创新性的尝试成了独一无二的组织样本。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与南派三叔、蒋胜男等国内知名网络作家以及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等行业组织者、咪咕等产业平台的负责人展
本书汇集了张鸿声教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深耕多年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城市叙述与城市形象的塑造。第一辑从城市现代性入手,纵观从晚清到当代,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城市现代性表达如何得以确立,以及启蒙、消费、公共性、工业化等城市现代性叙述的几个方面。第二辑主要以上海为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于上海城市
2022年3月,作家梁晓声以在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执教时的所见所闻为基础,推出了长篇小说新作《中文桃李》。同年4月,他特意在学院设立奖学金,鼓励同学们创作评论;同时文学院成立梁晓声青年文学中心,旨在激发青年学子的文学创作和研究热情,培育文学院创作和研究人才。本书即为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师生历年来以梁晓声创作为主题的论文结集
本书聚焦南宋移民群体及移民文学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考察南宋移民文人的地区分布及移居原因。第二章探讨靖康之难后,移民文人的生活及心态变化。第三章考察南宋全国性的两个移民文学中心,即临安和信州。第四章研究东莱吕氏、桐荫韩氏和昭德晁氏三大移民文学家族。第五章讨论南宋移民文学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的贡献对移居地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
本书记录了作者多年来研究中德文化的各种尝试,如《唐诗在德国》,梳理近百年唐代诗歌在德国的翻译和传播;《库恩与中国古典小说》,探讨德国汉学家库恩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技巧;《黑塞与中国古代文化》,评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接受;《歌德与〈百美新咏〉》《歌德与木鱼书〈花笺记〉》,考察歌德中国诗的跨文化阐释及歌德
本书为现当代文学领域学术研究论文集,收录论文主要研究阿来文学创作、文学思想及一些相关作家作品。本书收录论文近30篇,从阿来作品与杜甫诗歌的纵向比较、地方性知识、博物学视角的生态考察等方面分析阿来的《西高地行记》《回首锦城一茫茫》《阿来讲杜甫成都诗》等作品,并将阿来与蒙古族作家敖德斯尔及其《金色兴安岭》《草原烽火》进行横
本书是一部由学术研讨会上收录而来的论文组成的文学理论论文集,收录诸多文学领域内专家学者们的学术论文,展现了他们在“地方路径”上的学术观点及其争鸣与碰撞,从而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现代中国人开辟出一个全新的表达思想、情感、伦理乃至审美的文化空间的图景。所谓的“地方路径”,以“地方”为方法,以民族文化整体为目的,无论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