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古代文学理论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本书以赋论中的赋序、赋注、赋评、赋格、赋话五种较为重要的批评形态为研究对象,以文史互证、微观宏观相结合、现象分析与理论概括相参照等方法,对赋论的渊源流变、批评形态、文献材料、理论范畴、功能价值等进行深入挖掘,以期能准确地评述赋论在
王维是盛唐时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名“首冠一时”。本书作者于1990年出版论文集《王维新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对王维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可以说,在王维研究领域,《新论》是一部论证缜密中肯、考证翔实可信、成就超越前人的典范之作。它出版早,影响大,将王维研究往前推进了一大步。1991年,获得北京市委宣
戏曲是俗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其通俗的形式和内容在社会民间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年来,对戏曲与俗文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出现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如戏曲的俗文学特色、戏曲与其他俗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等等。本书以集刊论文的形式对戏曲与俗文学之间关系进行了探
乐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和文化信息,是理解一个时代的重要窗口。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近代乐歌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分析了乐歌的主题特点、风格转型,并考察了社会变迁、天人关系和团体格局对乐歌的影响。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和文化的演变,以及这些演变如何影响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唐宋社会转型时期,诸多因素促成宋人心态、思维方式、审美倾向,以及诗歌内容和艺术表现的若干转变,催生了宋诗迥别于唐诗的艺术特质,使唐宋诗歌嬗变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学术话题。梅尧臣处于这一历史节点,其诗极具丰富性、包蕴性,呈现出唐宋兼有的状态。将梅尧臣诗歌与唐宋诗歌嬗变过程进行关联考察,寻绎其包蕴的多重特质,可为唐宋诗歌嬗变
本书稿是作者近年来关于网络文学研究的论文集。书稿围绕网络文学发生、发展过程的重点事件和标志性作品,探讨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拓展;阐述互联网“超链接”“多媒体”和“互动性”等赋予文学的新形式;分析网络文学如何从中国大陆扩展到港台、海外;阐明网络文学主体、文学活动区别于以往的新质。书稿清晰呈现作者关于网络文学的研究方法。作者
本书对笔记小说的发展历程加以系统梳理,既有擘肌分理的理论探讨,也有功力扎实的文献考辨,文本解读则以细腻入微见长。此次增订,融入作者近三十年的研究心得,修改篇幅约三分之二,在理论阐释、文献考辨、文本解读和语言表述等方面都有进一步提升,并依照当前的学术规范,完善了参考文献,添加了索引,以期更便于读者抓住相关研究的重点和脉络
本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西游记》中的凉州物件,第二部分为《西游记》中的凉州农活,第三部分为《西游记》中的凉州民俗,第四部分为《西游记》中的凉州方言及其他。旨在通过对《西游记》中凉州元素的深入挖掘,展现凉州文化的悠久性和丰富性。
本书精选中国古典小说,进行跨媒介研究,共分四个部分:先厘清中国传统经典故事的出处及跨媒介的传播历程和相关背景原因;再梳理经典故事的不同文体形态与所跨越的媒介类型及跨越形式;接着探究当代背景下传统故事跨媒介叙事的主要类型和外在表现,探究当代背景下传统故事的跨媒介叙事的理论运行模式与本质规律;最后,以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为例
本书是诗人黄梵的倾力之作,旨在揭开新诗的神秘面纱,引导读者步入新诗的殿堂。书中内容分为十一课,每课聚焦于新诗的十一个核心主题,从诗意的探讨入手,逐步深入到新诗的创作技巧与理论分析,深入浅出,系统地探讨了诗意本质、新诗与传统诗歌的差异、意象的分类与运用、新诗的结构与形式,以及新诗中传统手法的现代演绎等多个维度,为诗歌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