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中国海洋治理体系、全球海洋治理、区域海洋治理和中国海洋治理实践等领域,涉及全球、区域海洋治理理论,以及中国在海洋治理上的行动和贡献。
本书使用天文和物理的方法和理论,分析了17个史前中国太阳记录,包括太阳绘画或雕刻的构图与色彩分析、日轮和光芒线分析、物理解读和天文解读,涵盖了约8000年前的文明起步阶段(桥头遗址、贾湖遗址和跨湖桥遗址),约6000年前的文明加速阶段(双墩遗址、河姆渡遗址和泉护村遗址),约5000年前的文明进入阶段(凌家滩遗址、大河村
《内孤立波对南海北部陆坡影响研究》深入总结了内孤立波在南海北部陆坡的形成机制和传播规律,重点探讨了内孤立波对陆坡地质过程、沉积过程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翔实的观测数据和系统的理论分析,《内孤立波对南海北部陆坡影响研究》全面展现了内孤立波如何通过其动力学特性重塑海底并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海的引力:悠长的海岸之旅》是该系列的第8本,以海岸旅行为主题,汇集国内6条海边深度游路线、世界7大海岸线精华看点,打造一份从身边到远方的海岸游吃喝玩乐全指南。全书从地理/历史/文化/旅行生活等角度,探索海岸自然风貌与海洋文明的历史演变,挖掘当地特色与文化内涵,讲述海岸生活故事,并分享极具地方特色的旅行线路、特色美食和
《中国海洋经济》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主要刊载与海洋经济紧密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研究论文、书评等,每年两辑。欢迎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对海洋经济感兴趣的人员赐稿。
中国古人在物候观察与天文测量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演变出节气与物候的对应关系,每个节气划分为三候,五日为一候。物候现象包括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生育,以及气候变化和它对动植物的影响,被称为大自然的语言。獭祭鱼、桃始华、鹿角解、戴胜降于桑、白露降、寒蝉鸣、雁北乡……七十二物候
《气象学报》(简称学报)是中国气象局主管、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大气科学学术性期刊。其前身为创办于1925年7月的《中国气象学会会刊》,1935年更名为《气象杂志》,1941年更名为《气象学报》,1987年增设《气象学报(英文版)》。历经百年沧桑,学报忠实地记录了中国近现代气象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刊载了一批对国内外大气科学
本书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雄安新区多水源联合调配与地下水保护”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自主研发了流域水循环非稳态过程模拟技术,解析了雄安新区上游大清河山区各水系河川径流演变的历史规律及其驱动因素,预估了雄安新区上游主要地表水源地未来径流的变化趋势,深入揭示了气候、下垫面、人类活动等多类驱动因素综合影响下大清河山区的水文效应
本书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总结了西昆仑地区地质矿产调查的最新成果,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各类矿床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等进行了全面剖析。系统梳理了区域大地构造、地层分布及岩浆活动等地质背景,详细介绍了铁矿、铜矿、铅锌矿、金矿及稀有金属矿床等,并深入剖析其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进一步从区域尺度揭示成矿规律,划分了3个成
本书全面介绍全球气候变化模拟与预估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首先,从气候变化模拟与预估的主要研究工具——气候系统模式入手,系统介绍气候系统模式和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着重介绍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及其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中的应用,并依据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