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石油石化有害因素防护系列口袋书》之一,在介绍生产性粉尘定义、来源、分类的基础上,针对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如何预防生产性粉尘和做好个体防护、职业健康监护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本书以文字加图片形式,一目了然、简明扼要,非常适合于油田、炼化、工程等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使用,也可供从事安全、职业健康工作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参考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恶劣,温室气体减排工作迫在眉睫,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评估和减排工作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部分也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从理论上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排放特征、排放潜力与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茄果类设施蔬菜、叶菜类设施蔬菜、菜粮轮作及小麦玉米轮作农田温室气
《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阐述了我国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关系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的布局、定位和资助项目情况,同时邀请领域专家对于计划资助项目在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来源、演化与甄别,大气细颗粒物的暴露组学,大气细颗粒物健康危害的流行病学研究和细颗粒物组
《雾霾治理与产业关联统计研究》从京津冀地区特有的产业结构和特殊的产业集聚模式切入,着重对京津冀产业一体化进展缓慢和雾霾天气日益严重的深层原因做了系统的形成机制分析和量化研究,并对如何加快京津冀的产业一体化进程、如何治理京津冀的雾霾天气提出了一些协同推进的现实路径。本书理论联系实际,逻辑性强,文字表述深入浅出,有助于广大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便开展了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中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两个根本性转变”,出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方案——《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进入21世纪,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产业视域下中国城镇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研究国内外城镇化低碳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实践,以及城镇化碳排放效应的基本概念框架;纵向考察与横向比较我国和国内各区域的城镇化发展情况,综合分析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趋势,阐明现阶段城镇化建设为低碳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和动态空间面板数
作者简介 斯特凡·E.魏斯哈尔,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法学院法律经济学系教授,格罗宁根大学排放权交易体系连接问题研究组(LETS)负责人,麻省理工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气候政策协调与连接国际协会会长。 译者简介 张小平,法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环境资源法教研室主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环境金融法
本书基于既有政策执行研究,提出了“情境与行动者”分析框架,并选取了京津冀地区的污染企业搬迁、风沙源治理和“APEC蓝”三个案例开展探索性研究,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和跨案例比较分析,提出了影响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有效执行的EGSA概念模型。基于267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结构方程的模型检验,实证化检验过程证明了EGSA概念
本书详细介绍了钢铁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减排量的核算方法,阐释了钢铁企业碳元素流动的基本原理,基于对国内外钢铁行业技术发展、能源利用和碳排放趋势分析,多角度探讨了钢铁企业温室气体减排机会,提出了钢铁企业减排技术的一般性遴选方法及对应成本,可供钢铁企业寻求温室气体减排机会、制定减排方案作为参考。
①我国区域碳市场试点在行业覆盖范围、市场准入、配额分配、交易上限设置、市场规则、价格稳定性存在很大的差异性。②运用AR-GARCH和AR-TARCH模型实证分析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东和湖北六个区域碳市场价格的动态性和非对称杠杆效应,实证结果显示,相对于上海和湖北两个碳市场,北京、天津和广东三个碳市场过度反应导致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