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以荟萃发表国内外中国建筑史研究论文为主旨。本辑为第壹拾玖辑,收录论文11篇,分为古代建筑制度研究、佛教建筑研究、古代园林研究、建筑文化研究以及乡土建筑研究,共5个栏目。其中古代建筑制度研究成果包含4篇,分别为《土木、砖瓦、石铁、琉璃、彩画与中国建筑历史年轮》、《佛光寺东大殿彩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绪论、“天人合一”观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表达与演进历程、现代生态建筑理论与实践之演进历程、基于山水画中“天人合一”观的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策略、结论。
本书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建筑进行了深度的省思。汉宝德先生根据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建筑给予文化上的诠释,带领读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进而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甲子园会馆的夏日高呼,风见鸡馆的异国情调,展现神户的开放与国际化;大阪俱乐部的商界神话,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的意式雕琢,尽显大阪的包容与热情;听竹居的风声竹影,祇园阁的历史印记,独具京都的古典与革新……神户、大阪、京都的复古建筑,西方近代建筑与浓郁的时代特色的精妙结合。明治、大正、昭和前期,西方近代建筑的脚步已近,但依
《中国传统寺观造型艺术》一书从艺术考察的全新视角及造型艺术特征分析出发,系统梳理和探讨以巴蜀石窟,山西寺观古建筑、壁画、泥塑,以及甘肃河西走廊石窟群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造型艺术杰作。本书图文并茂,收录有大量创作于唐、五代、两宋至元明的鲜为人知但具有极高艺术文化价值的相关作品,并对这些在美术史上不成系统的高水平艺术古迹
本书首先立足于江南传统民居所处的自然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综合考量了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因素在不同条件下对传统民居建筑发展演变的影响。接着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江南传统民居的演变和发展历程的追溯,解析了其丰富建筑形态深层理念的内涵,证实了传统民居是适应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并一脉相传下来的,具有朴素的生态观。而后进一步详述了江南
本书主要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介绍了中国和西方(欧美为主)在建筑方面的发展概况,对中西方的古建筑特征、建筑流派和各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及建筑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分析。本书共十五章,包括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两部分内容。书中以简洁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将中外建筑的发展历史进行论述,并重点介绍了每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大
弗里兹·诺伊迈耶于1986年出版的本书第一版,至今已成为建筑理论的经典。这部著作首次通过密斯·凡·德·罗的文字来研究他的理念世界,这些文字成为了解读其建造哲学和建筑作品的钥匙。这部作品把哲学和建造艺术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对原始素材的深入分析和对大师作品的集中解读,
这是一本为建筑、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欧洲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建筑史。本书将为您详尽介绍15—18世纪意大利、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奥地利和俄罗斯等国的建筑历程,为您讲述布鲁内莱斯基、阿尔伯蒂、伯拉孟特、米开朗基罗、帕拉第奥、贝尼尼、博罗米尼、小芒萨尔、勒·诺特尔、雷恩和诺依曼等这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和大量的图片,叙述了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近现代建筑和国外各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