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其人其作历经岁月淘洗而常说常新,引发后人从文本、作者人生经历、文坛变迁等视角剖析、认知其文学意义和价值。本书另辟蹊径,以萧红短暂人生中较为复杂的情感经历为主线,以文学、文坛为副线,双线并进再现了更真实、更立体的萧红,使读者感同身受旧时代、旧文化对现代文学、对萧红的正反动力。
本书以时间为纲,分故土(从绍兴到南京1881-1902)、东瀛(从留学到回国1902-1912)、北京(1912-1926)、厦门广州(1926-1927)、上海(1927-1936)五个部分,在每部分内以专题为块面叙述,串起鲁迅一生的经历与作品。全书除叙述和研究性的文字外,抢先发售在鲁迅传记中放入大量图片,包括鲁迅手
本集是作者开展鲁迅学研究的早年文录,以独有的研究视角和鲜活的评述方式,集合了多篇在当时对宣传典型和激发广大民众昂扬斗志具有重要作用的优秀文化作品,包括《鲁迅的一生》《工人阶级好儿子许如意》,以及经主席题词、引发学雷锋活动的报告文学《永生的战士》等作品。
《鲁迅:诗歌与少年》包括《鲁迅诗选释》与《在世界的海边鲁迅的少年时代》。书中,一方面,作者经过对生活和艺术严肃执著的思考,对鲁迅的诗进行了独特新颖、富有针对性的诠释与解读;另一方面,通过细腻的语言对鲁迅的少年生活进行了生动地描写。
书中,作者在翔实可靠的材料基础之上,通过发掘、甄别、抉择、评述,并将鲁迅的创作道路与思想发展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创新性地对鲁迅的生平、事业和思想做了尽可能忠实的描绘,对鲁迅的一些著作和活动进行了新的估价。
本书从鲁迅与同时代人一起发展而又有所突破和超越的独特的新视角,通过鲁迅与同时代二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相互促进、一起发展,彼此间给予与吸取的辩证关系的描述,评述了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的主客观诸多因素,使读者宏观地、立体地认识和理解鲁迅。
本书中作者从新的视角、新的领域去研究鲁迅,有对思想世界的深刻探索,对艺术世界精辟论析,还有对生活世界的丰富拓展。全书分十二章对鲁迅的各个世界进行论述,结构多维,笔法多样,引入精密,论析深刻。
本书将鲁迅明确地置于中日文化交流的坐标上,进行全方位、多层面、富有动态感的理论研究,充分把握了人物与时代的辩证关系,深刻阐明了鲁迅所起到的桥地理桥语言桥文化桥坐标桥的作用。
本书共分15章,全面、系统地探讨了鲁迅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内涵和理论构造,试图并力求将鲁迅研究的大量成果,归纳提炼,在文学的内在本质和诗学的意义上寻绎基本规律。其具体内容包括鲁迅学的发展与概貌,鲁迅世界的诞生及其构造,鲁迅学:诞生、发展轨迹及其构造形态,等等。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讲述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他以亲切质朴的笔触,极具深情地回忆了一生的坎坷经历,包括巴黎留学十年邂逅敦煌的心路历程、回国七年才得以奔赴敦煌的波折无奈、五十年里舍身保护敦煌的急切呼吁与艰苦奋斗。各章中间嵌入常书鸿各时期的创作与感想,使人能细致了解他当时的思想与心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