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室秘藏》中涉及临床各科,以内科疾病所占篇幅最大。对饮食劳倦、中满腹胀、心腹痞、胃脘痛、酒客病、消渴、头痛、呕吐、衄血吐血、腰痛、大便结燥、小便淋闭、阴痿阴汗、泻痢、自汗等15种内科疾病,分别各立一门;对于难于归类者,列入杂病门;还有痔漏门、疮疡门、妇人门、小儿门和眼耳鼻门、口齿咽喉门等共22门,是非常实用的一部临床
经过几千年的经验积累,望舌诊病不但成为中医独特的疹病方法,并且也由它的简便易学和可靠而广大群众所认识和信赖,成为人们认知健康的重要方法。我们常把重要的新闻媒体称作“喉舌”,可见舌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其实,舌也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报道健康的“媒体”,由于舌藏载着大量的人体生命信息,与人的体质、疾病密切相关。舌上的蛛丝马迹,
全书分为8卷。卷一为伤寒、温病验案,卷二至卷六分为内科杂病验案,卷七为妇科验案,卷八为外科验案,后附膏方。书后附有喉痧症治概要与诊方辑要。全书共收载作者临床典型医案400余首。丁甘仁为近代著名医家,师出名门,学验俱丰,是孟河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颇有影响,曾于1924年得到孙中山先生亲颁的博施济众匾额。本书所选医案翔实,
本书作者缪希雍是明末著名的医药学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者常将平时临床治疗验案、临证用方用药体会随手记录,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后由弟子汇集成《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全书分述中风、寒、暑、疟、痢、脾胃、泻泄、虚弱、吐血、消渴等内科杂病证治,间及妇人、小儿、外科疾病证治,重点介绍了缪氏对这些病症的临床心得及其验案、效方、并从
本书由清代著名医家江涵暾撰。4卷。全书从诊法、五脏六腑、儿科、女科四方面论述疾病的证治,尤其是将脏腑用药分为补泻猛将,次将,十分方便临床医生辨证选药治疗。全书内容浅显,论述简要,切合临床,是一部流传甚广,颇有影响的医学入门读物。对当今中医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次整理以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重新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宋代医家陈言所著,成书于宋淳熙元年(1174),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现书名为《宋志》所记。全书共18卷,首叙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总论后列述内、外、五官、妇、儿各科病症,强调临证施治必须审三因之所在,并附治疗方剂。本书强调病因对于治疗的重要性,对由病因寻
《针灸资生经》由宋代针灸家王执中编于南宋1180~1195年。7卷。是一部文献价值、临床价值均较高的针灸书,对后世针灸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该书卷1所载腧穴365个,详介腧穴定位和针刺法,明清的针灸铜人腧穴标注也多采用了这一定位法,并配有36幅腧穴图,形象直观;卷2是王氏针灸临证体会的结晶,集中体现了王氏对取穴、施炙、炙
《韩冰》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现代著名临床家——韩冰的临床经验,并介绍了其从医过程,是现代中医学术发展概况的反映,它带有浓浓的时代色彩。《韩冰》的最大特点是把笔墨重点放在医家最擅长治疗的病种上面,而且独特经验不厌其详、大篇幅地介绍。医家的用药、用方特点重点介绍。写出了真正临床有效的东西,写出了“干货”。本丛书的编辑出版是对现
濒湖脉学一学就通
《针灸甲乙经》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方法、禁忌、病因病理,以及各类病证、针灸取穴等,特别是对经穴的归纳,不仅统一了腧穴的名称与作用,对于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的针灸论治处方更为详尽,是我国现存*早且内容比较完整的一部针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