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师是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中“三教”问题的核心。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各国民众对中国的形象认识和看法。新时代教育在扩大对外开放、人文交流事业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汉语教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都对其培养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本书着眼于如何培养高质量国际汉语教师,基于复杂系统理论
本文集是汉语语调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的一次尝试。本体研究方面从赵元任先生开创的语调研究出发,运用现代音系学的自主音段—节律理论,提出了基于特征的汉语语调“双要素”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英汉语调的共性和差异,同时介绍了情感语调方面的研究。对外汉语研究方面以声调和语调的关系为主线探讨了英语(及其他非声调语言)学习
本书主要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概述、基于工业控制机的控制器及其设计、可编程序控制器、基于单片机的控制器及其设计、传感器及其接口设计、常用的传动部件与执行机构、常用控制用电动机及其驱动、机电一体化设计实例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学习管理类、经济类联考写作科目中论说文题型的补充材料。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发现考生写作问题出现的核心在于缺乏“认知”。结构思路固然重要,写作事例常能锦上添花,然而好的作文,更要靠对话题的认知能力,靠对考试范围内管理、经济、社会等话题……
日本在进入江户时代之后,庶民教育逐步兴起。町人阶层开始接触到汉籍,并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及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汉语学习成为热潮。本书以《唐话纂要》《重订冠解助语辞》等江户时代十九部汉语研究类著述为文献基础,揭示江户学者对汉语所进行的研究。同时,对中日同期的汉语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并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江户时代汉语研究的学术源流
1.该套书以中华民族、区域文化和文化认知为主要内容;是一套以文化内容与思维认知为主旨,推动通用英语向通识英语过渡、实现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的通识教材。2.以中国经典(《洪范·九筹》,《易经·系辞》,《道德经》,《庄子》,《孟子》,王阳明《习传录》等)为阅读内容,内容体现语言-文化-思维(文化中的思维与思维中的文化)
感悟《弟子规》
本书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个”字构式为窗口揭示隐性量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制约作用和制约机制,并进一步从类型学角度探索汉语隐性量的表达特点。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增广贤文》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后经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形成了时下的模本。其内《增广贤文》是一种训示类启蒙读物,吸收了中国民间流传的格言、谚语和古圣先贤的名言佳句,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整理编辑而成,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既是大千世界状貌的描述,又是人间百态的总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