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中国古代小说的源流与主要成就、重要作家作品。引导欣赏中国文学的兴趣与门径。说部之体,渊源于史传;志怪志人,滥觞于六朝。唐传奇、宋话本,各擅其胜,文言白话,自此始分,小说之义,渐与今同。章回长篇,明清为盛,四大奇书,雅俗共赏,《红楼》一梦,是
年轻时,总以为宋词里都是些袅袅婷婷的柔软佳人,诉说着深闺怨恨,清晨花瓣上的露珠也能引出一长篇的的对薄情郎的斥责与怀恋;抑或文艺男诗人娘里娘气的悼亡词或者寄情于青楼的缠绵情诗。 年长了才懂得,无论是深闺愁绪还是缠绵情诗,哪一个不是对当下的深刻印记。自由懂的感怀、铭记每一个瞬间的悲欢离愁,人生才会变得饱满。
作者以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中的诗性思维为切入点,从方法、技巧到主题、情节、人物、语言各个方面,对《红楼梦》做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不仅为解读《红楼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中国特色的叙事构建做了有益的探索。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孝经》认为“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孝”是诸德之本。书中提倡的“孝敬父母”的积极思想值得人们学习和推广。 《笠翁对韵》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号笠翁)所撰写的一本关于诗韵、对仗的声律启蒙著作。熟读《笠翁对韵》,对孩子学习遣词造句、做诗、对对子及了解中
本书为红学史研究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内容涉及《红楼梦》中大观园究竟在哪里、《红楼梦》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索隐派的一些重要观点、几首题红诗赋以及杨掌生、钱锺书、茅盾等人的红学研究等内容。此外,还讨论了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红学研究史,内容涉及潘重规、林语堂、李辰冬、杜世杰等红学大家及其著作。下卷主要讨论日本红学
《〈格萨尔〉大辞典》是以普及《格萨尔》为主旨的百科性质的专书辞典,兼顾知识性、学术性和工具性,为《格萨尔》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基本的知识和参考资料。分为综述、词条和附录三大部分。词条收词范围包括《格萨尔》正文和《格萨尔》研究领域的相关方面,共分为十大类别,包括人物、说唱艺人、篇目、事件、谚语、赞词、音乐、宗教、艺术、
一个被绝大多数读者与作家忽略的人物,却是西游世界一切活动的幕后BOSS。 是他,化身菩提祖师,培养了孙悟空;是他,一步步将孙悟空引导到天庭的对立面;是他,早就预料到大闹天宫的败局,促成取经行动;是他,培育了猪八戒、牛魔王,逐一将这些棋子布入自己的棋局…… 西游神秘的幕后人究竟是谁? 这样一个苦心的千年布局,究竟为
本书详尽阐述了中国小说自上古神话至民初白话小说创作的整个历程,其主旨则在于确立小说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小说与社会时代的密切关系。共六章,分起源、混合、独立、演进及全盛五个时期。本书在辑佚、考证、比对、辨析、评价等诸多方面不乏辟见,是一部有价值的分体文学史论著。
《中国古代叙事文体中的诗歌功能研究》共八章,内容包括:散文的出现及散文中的诗歌韵语、小说萌芽时期叙事作品中的韵散兼用、文人创作中的“文备众体”、艺人说话与“有诗为证”、诗歌意境与小说中的意境、抒情人称与叙述人称、抒情形象与人物塑造等。
《七月派研究/文艺学美学精品文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名的“七月派”的近十位核心成员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和文化活动展开深入而全方位的考察。全书分三辑:辑主要以“七月派”重要诗人和报告文学作家阿垅为核心,回顾和探讨了阿垅对现实主义理论所作的坚守和探索;在《七月》杂志这一抗战文学的重要发表平台上,追踪阿垅抗战文学创作的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