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以少数民族作家文学思想和针对少数民族文学评论的为分析对象的批评史著作。作者以时代为纲目,时间纵贯古今,以时代为单元,每个时代之中则以族别为细目,分别各民族文学理论和作家文学思想。现当代部分则又分别从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和少数民族汉语文学理论两个方面加以关照和论述。
《〈繁花〉语言札记》从语言学的基本认识出发,分列十数个小专题,分析和解读小说《繁花》的语言,以及它所体现的汉语的本质特点。作者指出:作家受翻译腔的影响久矣,语法学家受印欧语眼光的支配久矣。《繁花》不仅给我们一部耐看的小说,也为语言学家提供了一个值得重视的真实文本。 本书另附一篇《汉语的韵律和节奏》,,与英语比较说汉语的
唐诗宋词源远流长,在千百年的社会变迁中,这些名篇美文代代传诵,如血液般溶汇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先哲们的思想、智慧和操守,是我们需要传承的中华民族之韵。《品诗诵词》精选诗词400篇,配以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很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哲理。
《中国小说与传说在日本的传播与再创》一书汇集了中国、日本、香港等海内外国家及地区知名学者的相关论著,探讨了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传说故事,诸如杨贵妃、关羽、九尾狐、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是如何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又是如何在日本再次被演绎,很终蜕变成了一个个与中国所传大相径庭的人物与故事。
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二主李璟、李煜父子和宰相冯延巳为代表的词人词作。南唐词境界开阔,情致缠绵,有富贵典雅之致、忧患感伤之意、主观情性之美、疏朗清畅之调,以其独特的魅力独领一代风骚。本书以《全唐五代词》中的冯延巳、李璟、李煜词为底本,剔除个别残缺或无法考辨作者真伪的词篇。在注释方面,博采诸家注本之长,力求详尽浅易。辑评一栏
北宋词人晏殊与其子晏几道,以其相映生辉的艺术成就影响一代词风,被词评家们并称为“二晏”,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父子文学家。本书以《全宋词》为底本,参阅其他版本,从晏殊《珠玉词》和晏几道《小山词》中辑取精华名篇,加以注释辑评。在注释方面,博采诸家注本之长,力求详尽浅易。辑评一栏所收录历代词评家之点评,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体会词作
本书以元代刊刻的杂剧剧本《元刊杂剧三十种》作为研究底本,以描写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借鉴传统训诂学和现代语义学研究成果,采用定量统计与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对《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复字词语进行了科学的描写、分析和阐释。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复字词特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本书属于汉语史的断代、专书词
《近体诗写作十二讲》共分十二讲,向读者循序渐进地介绍了诗歌创作的全过程,能够帮助引导读者认识诗,了解诗,学写诗。每一讲又分为“名篇赏读”“蒙童习作”“诗法索解”“格律知识”“思考练习”五个部分,用诗例引入,进行分析,介绍相关知识,并以问题作结,兼具可读性和知识性。
《影响与接受:中英浪漫主义诗学的发生与比较》从比较诗学和接受美学研究视角,详细论述了中英浪漫主义诗学在本体特征上的共性表现和差异表征,既注重把浪漫主义置于文艺思潮发展演进的历史语境中,探讨浪漫主义同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使我们看到浪漫主义思想理念的传承性和诗学意义的当下性;又着重阐释中国五四浪漫
金庸凭借武侠小说与社论的写作,不断自我拯救也不断自我实现,并最终走向成功。金庸对武侠小说本体、创作、鉴赏的清醒认识及成功实践,使其小说成为武侠小说集大成者。引人入胜的情节、丰富多样的爱情、充满想象的武功、诙谐幽默的趣味以及走向成功的人生无疑是金庸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娱乐元素。无论是华山派、人物、武功的塑造刻画还是“华山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