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淮南市博物馆藏镜(精)》由淮南市物馆编著,经过认真筛选、反复斟酌,本书收录了150面铜镜。考虑到时代延续性,也兼顾了早期铜镜的珍贵性,对重复较多、品相不佳者没有收录。为了把一些残缺的铜镜能够完整地展现出来,编者们邀请了国内著名的青铜器修复专家金学刚、金春刚两位先生予以修复。 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图文并茂、雅
上世纪40年代曾因一场洪水显现“冰山一角”的唐代邛崃龙兴寺遗址,终于在59年后,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博物馆、邛崃文管所等多方组成联合考古队,历时8个月,终于完成了龙兴寺遗址阶段性考古发掘,还原了其历史轮廓。《四川邛崃龙兴寺:2005-2006年考古发掘报告》详细披露了邛崃龙兴寺遗址200
2008年的穿越横断山脉——康巴地区民族考古综合考察(此次考察成果结集出版定名为“2008年穿越横断山脉·川藏南线民族考古综合考察”),历经24天,全程5000余公里。由于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常常遇到因道路狭窄越野车不能到达考察点的情况,考察组的专家们骑过马,也坐过山路上号称“飞车”的高原摩托车。有时候考察点在
《云阳走马岭墓地(乙种第20号)》是云阳县走马岭墓地的发掘报告,全书以墓葬为单位,系统地介绍了该墓地两汉墓葬的发掘成果,为研究重庆乃至长江三峡地区古代墓葬发展序列和丧葬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云阳走马岭墓地(乙种第20号)》可供从事考古、历史、文物研究的专家学者、教师及学生参考阅读。 本书由重庆市文物局编
本书为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技术与经济状况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这个时间段里多个地区的农业、家畜、动物的DNA、人的食物结构、冶金术、制陶、生产工具和玉器制作等八个方面的探讨。 本书适合考古学、历史学、科技考古、科技史、经济史的研究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大连考古文集》(第一集)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考古学者和大连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学术论文和发掘报告共49篇。收录的论文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主要偏重于新石器和青铜时代考古学研究,汇集了大连地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了解和研究大连地区考古学文化必备的专业学术文集。 《大连考古文集》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研究者及高等
《佩玉将将》共收录了上自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纪(商代)、下至公元一至三世纪(汉代)时期的古代玉器100余件,是作者精心遴选的具有一定鉴赏学习价值的“信利古艺术馆”中部分藏品。从时间跨度看,所录的玉器基本涵盖了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及发展过程中的用玉规范,其时代风格明确,艺术特征鲜明,并附有言简意赅的有关古代玉
为了铭记——那些为西泠典藏而捐献的人们,王佩智和邓京编著了这本《西泠印社藏品捐献名录》,翔实整理、总结和归纳了这些捐献者及其捐献的艺术珍品,弥补了这一缺憾。《西泠印社藏品捐献名录》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是品味西泠丛书之一。
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全景式记录黑皮器前世今生的报告集。本书以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穿越历史的时空,以社会心理学的尺度拷问收藏者和盗墓者的灵魂,以大文化的视野阐述史前辉煌,以国际化的背景探索史前遗物的保护。把专家、学者、记者、收藏爱好者、古玩商和盗墓人,林林总总推向黑皮大大玉器的收藏舞台,是耶!非耶?史前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纵横交
“辽河寻根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展”,通过辽河流域出土和相关的大量珍贵文物,展示辽河流域由古国—方国—帝国的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旨在让广大观众了解和认识辽河流域独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及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悠久灿烂、多元并蓄的文化传统。《辽河寻根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展》由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