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古代经典译注”系列图书之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本书为《论语》通行本线装本,共计二十篇,一方面对《论语》所有篇目中的重点字词做了详细准确的注释,另一方面
本书为“中国古代经典选译”系列图书之一。“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四书”和“五经”的合称,这些经典蕴含了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引用,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本书精选“四书五经”中的经典篇章,通过现代视角进行解读,每篇均配有详尽的注释,帮助读者理解字词的含义;同时配以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本书是一名国学爱好者通过多年研读《老子》一书写下的个人分析和解读,全书共分十章,从十大方面来看待和理解老子,并与他交流,然后按照自己认为合理的结果,来解读这位伟大先贤留下的文章,同时
本书以儒学典籍中具有代表性的术语及其英译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儒学术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认知儒学术语意义及其特征的认知,利用客观诠释学的理论分析并提出儒学术语的英译原则、方法论,最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儒学术语,详细阐述其意义认知过程和翻译步骤。本书共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目的以及意义,对书中关
本书是有关庄子思想中社会政治文化内容的学术研究专著。全书以《庄子》文本研究为依据,以其中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共构对个体生命的影响为线索,分析《庄子》中所蕴含的对社会政治文化和个体认知的深刻省察,包括社会的名言和礼教系统使“天下失其常然”、使个体“失其性命之情”等,进一步梳理出庄子应对此种现象因应之策——“无名之道”,即通过
本书围绕“墨家之谓教”这一核心问题,从墨家的宗教思想、墨家涉及的宗教伦理辩难、墨家的宗教形态以及墨家与基督教之间的对话四方面探究墨家的“宗教性”。本书首先分析了《墨子》书中的《法仪》篇,作爲墨家判断言论、事理之效能、效用的“三表法”,以及“天志”“明鬼”“非命”三论,深入探究墨家思想的宗教维度。在此基础上,尝试从宗教的
历观春秋时代人物,孔子的人生行迹与社会阅历最为丰富、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生活样态与人格特征最为鲜活。本书借助《左传》《诗经》《史记》等史料,将孔子其人与其思想放回到鲁襄公至哀公年间晋、吴两国柤地会盟与黄池会盟之间的春秋诸侯邦际关系、内政外交的大变局下,通过对《论语》中孔子言行的时空考证和场景还原,充分展现孔子生
孔子学说首创于公元前6世纪,随后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探究了儒学传统的主要哲学观念,展示了它们在两千六百年来,对国内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深远影响。全书聚焦于孔子的两个最关键的哲学主题:如何成就君子,如何求得善治,借此展示了儒家思想在后世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它们在社会生活中是如何实践的。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在当今
本书属于中国古籍整理与普及类著作。《论语》是最重要的中国典籍之一,历代整理注释者不计其数,本书的特色在于校注者将其兼而有之的历史学、文献学、儒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深厚学术素养贯注到全书的校勘、注释解说及现代文翻译中。本书校勘参照了包括宋淳佑本《论语集注》、宋闽刊本《论语》、正平本、汉石经本等在内的十多个有重要文献学意义的版
这是对经典传统文化《论语》的深度解读之书。本书行文体例以《论语》通行版本篇、章为序,按原文、解读两个板块行文。《论语》成书已有两千余年,言语简约而内涵丰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典不易读懂。本书作者结合自己独特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度解读《论语》这一经典,期望与读者朋友一起在新时代背景下品味传统文化精髓,学习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