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了云门宗历代祖师的生平、禅法、法嗣等方面的内容,选取资料的基本原则是尽量照顾到每一代法嗣,因此难免挂一漏万。禅宗不立文字,本书似在背道而驰,实则希望读者能因言遣言,明悟禅师的种种施教无非契入禅境之方便途径,在在皆为标月之指,须透过文字丛林循指见月。本书分为九部分:前言概述云门宗的宗史与宗风;祖师篇简要介绍二十九
《大般若经》成书时间为公元前1世纪左右,东汉年间陆续传入中国,东汉竺佛朔与支娄迦谶译出《般若道行品经》,三国吴支谦重译成《大明无极经》等,但并未完备,直至唐代,玄奘由印度求得此经总二十万颂的梵文版回国,用生命中最后三年的时光,加以重译,形成了完整的《大般若经》底本。本版《大般若经》以玄奘译本为底本,依《中华大藏经》及《
《噶当祖师问道录》,亦称《阿底峡传》。藏传佛教著述。仲顿巴·杰瓦迥内(1005/1064)撰。作者为阿底峡(982/1054)的亲传弟子。该书以向阿底峡问道的形式撰成,介绍了阿底峡的生平事迹,并详细阐述了噶当派的基本教义和教规。本书主要介绍了阿底峡尊者的生平,阿底峡尊者出生于印度孟加拉南部王族,十一岁时,阿底峡前往中印
历代甘丹赤巴传 全三册
桑昂曲林寺志
本书以具有同源关系的八本禅籍作为一个专题,研究禅宗语言。从《宝林传》(801)开始,至《祖堂集》(952)、《景德传灯录》(1004)、《天圣广灯录》(1023)、《建中靖国续灯录》(1101)、《联灯会要》(1183)、《嘉泰普灯录》(1204)、最后至《五灯会元》(1253)。对禅籍勘辨正误,抉发禅籍俗语词和禅籍俗
本书是对传统经典《中论》的逐一诠释,内含二十七个章节,如观来去的分析、观行的分析及观时间的分析等,解释细致入微,论证充分,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本书为汉译版,译文力求准确、精炼,贴近原著风采,利于更多读者阅读理解。
本文共分五章。绪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并对敦煌写本佛经题记研究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的学术史回顾,同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也做了叙述。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写经题记源流及早期写经状况,并着重指出了部分尚未被学界所关注的敦煌写经的研究价值,此外还对写经题记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分类,并阐释了写经题记的功能及其历史价值。第
本书以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南佛教历史为对象进行研究,以佛教中国化的发展作为主线,依照佛教历史发展的特点,将整个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分为东汉与魏晋南北朝前后两个阶段,分别予以叙述,向读者完整地呈现这一时期河南佛教的历史风貌与发展变迁的历程。 本书稿共分十六章,前六章叙述东汉时期的河南佛教,后十章叙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南佛
《元魏译经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采用佛教文献与历史文献相结合、文献资料与实物出土资料相结合、资料统计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佛教文献资料、史料和敦煌文书等资料为主体,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在文献整理方面,尽量全面搜罗资料,进行译经方面的编年;在论述方面,尽量做到以材料为出发点,重点用统计分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