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推动中华民族进一步走向现代文明为宗旨,多维度探讨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着重厘清了文化、文明的定义,解读了文化、文明基本问题,对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政治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和辨析,全面论述了如何有效发挥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科学认识和传承中华文明、珍视并弘扬红色文化、推动建设
本书对55部(辞书类8种,历史类23种,文学类24种)阿拉伯古籍中有关中国的内容文字部分进行全面的翻译、梳理和研究,反映了阿拉伯人关于中国的最早文字记载以及他们对中国认知的变化过程。辑录典籍包括辞书、历史、文学三大方面,时间跨度从公元8世纪至19世纪。通过介绍各典籍的作者及所选版本情况,并进行注释,给出大量的按语。发掘
本教材主体内容分为三篇,上篇:借古鉴今,从“道——观乎人文,化成天下;德——里仁为美,厚德载物;政——治国理政,中华法系”三个方面讲授了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国家大德、社会公德、个人美德以及历史经验、治国思想、大国气魄。中篇:溯古观今,探讨了中华文化的语言根脉和文字根脉,赓续命脉,凝根铸魂;并介绍了中华传统
本书精选了《中国文化》杂志三十年来国内外著名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力作,按类别结成此书,本书集中了季羡林、冯友兰、金景芳、李泽厚、陈平原、汤一介、任继愈等多位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和其对世界文明可能有的贡献做了阐发和探讨。
中国社会史概论(第二版)
《第九卷·杂文》汇集了作者史学理论方面已刊和未刊的论文。内容涉及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科学功能、教育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
该学术专著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史的作品。是柳诒徵的代表作之一,可算是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叙述了自上古至近世民国成立中国文化的演变历程,全书共三编。第一编为上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远古至两汉,是中华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为中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东汉至明代,为外来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由抵
在识人用人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隐藏了很多这方面的经验。识人用人,本身就是靠经验多一些,譬如《论语》等,主观性大于客观性,无法用科学量化或者程式化。因此,即便到了现代社会,这类经典所传承的经验,仍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当然,糟粕自然也存在,但作为秉承科学而又客观地传承传统的现代人,合理的态度应该是耳熟能详的八个字:去其糟
本教材包括翻译概述、词语翻译、主题翻译三章。第一章为理论部分,涉及中英语言的比较及与文化翻译相关的翻译基本策略和技巧;第二章为词语翻译,涉及人名、地名、旅游地理等,讲解词语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第三章为主题翻译,涵盖中国文化主要内容,结合语篇,以典型案例分析中国文化翻译的技巧和策略,增强学生中国文化外译的能力并提升文化自信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生修养方面的思想为中心,探寻勤劳智慧的祖先们给我们留下的极为丰硕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有物质层面的,也有规范和精神层面的。它们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品格,也影响了世界古代文化的发展进程。深入研究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和完善我们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