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清华入藏一批战国竹简,约2500枚,经近两年之努力研究,终2011年初,其成果面世,名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印有竹简正反面原色、原尺寸照片以及放大两倍之文字照片,以及释文、注释和文字编等。共包《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
本书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第11册,内容较丰富,大部分文献名称均已考订,除书函、习字等外,有一些社会历史文书,如《军需调拨文书》、《达端致论芒息尔等书》,是研究吐蕃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湖北省秭归县东门头遗址1997~2002年的考古发掘成果,展示了东门头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汉、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面貌与特点,内容涉及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生物学、建筑学等学科。其中,宋元时期的城墙、城门、道路、房址、排水沟等遗迹保存较好,出土遗物丰富,是研究三峡地区县治变迁、城市规划、建
《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6卷)》共收录三峡工程湖北库区田野考古发掘报告33篇。长江三峡地区不仅山水雄奇,而且是一座瑰丽的文字宝库。考古发掘表明,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华民族长江文明的重要舞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保存着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经历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的各代文物古迹。《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6卷)》作为三峡工程湖北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湖北省秭归县陶家坡墓葬群2004~2007年的发掘成果。该墓群是配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一处重要考古发掘项目。其延续时间为汉代一明清时期,《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报告·秭归陶家坡(乙种第18号)》分别介绍了该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墓葬,对不同时期的墓葬进行了分期排队,早晚关系明确,时代脉络清晰。《长江三
长江三峡工程湖北库区地处三峡的西陵峡和巫峡区域,这里的先民们用刻石记事的原始方式把与生活相关的长江洪枯水、治理航道、提示滩险、镇江佑安,以及筑路、捐献、义渡等内容铭记下来。现已查明三峡湖北段的摩崖石刻和碑刻分别为69处和53块,根据石刻的内容又可以分为历史水文题刻、整治航道题刻、咏叹三峡风光题刻和记事碑刻等。
《古玩品鉴秘要:古砚》企图拂去一些覆盖在收藏上面的灰尘,也企图恢复一点收藏的至真境界,因为收藏本来就是一次传统的机会,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一扇门。作者更多地让读者与他一道分享收藏的美好,一起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去感受古砚自身的美丽与丰凡的魅力,从而感悟古人那高洁的追求与娴静的心情。
雷岩平先生所著的《遥远的符号》书稿,收录有他同友人收藏的250余件高古玉器,他们中相当部分不亚于馆藏精品,甚慰。雷先生认为,古玉器是先人留给我们的遥远的符号,它需要有缘之人怀着一份古典的情怀去释译。
巴蜀地区的族源具有多源化的特征。巴蜀先民自古以来就是由若干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商周时期,蜀族和巴族是巴蜀文化区的主体民族,他们很早就和中原的华夏族有着密切的往来。巴蜀民俗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巴蜀地区是一个汉族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不仅汉族人数众多,很多少数民族也聚居于此,故而他们的风俗各异、文化多样
《周晓晶谈古代玉器》是“鉴定入门百家谈”丛书之一,以市面上可以见到的一些中低档玉器为分析对象,并介绍相关的古玉知识,希望能够对提高大家的古玉鉴赏与辨伪能力有所帮助。 对古玉的鉴定与辨伪,很像中医诊病,需要在现场短时间内,对鉴定对象以上述的玉材、沁色、器型、纹饰、做工及铭款、伤残等几个指标进行考察,迅速作出判断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