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志,指镌刻于石碑上的书法、文辞。为安葬设立的称墓碑,也称墓表、墓碣。《洛阳明清碑志偃师卷(套装上下册)》分卷出版,一县一卷。主要辑录洛阳偃师境内明清时期的重要碑刻,其中包括各种石碑、墓志,书法、文辞等内容,是研究明清时期洛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要区域。
本书从洛阳龙门皇家石窟寺造像艺术的独特视角,采用问答的形式,设计并回答了人们关注的有关洛阳龙门石窟的110多个问题,内容涵盖龙门石窟开凿的历史、窟龛造像艺术、佛教造像流派及回归以及龙门石窟文物研究与保护等内容。
《近年出土黄老思想文献研究(精)》通过近年出土的考古文献,如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恒先》、《三德》、《凡物流形》等战国时期的材料,以及一部分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西汉帛书,如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物则有形”图等,试图对早期黄老道家的面貌做出研究,并对黄老道家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哪些出土文献可以认定与
《李昆声学术文选文物考古论》具有科学性和较高理论价值的研究史专著。稿件层次清楚,结构合理。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部富有学术价值和意义的论著。该著作内容丰富、论述精到、质量颇高,体现了当代作者对文化等方面研究的较高水平,因此由“云南文库学术名家文丛”编委会评选、审定、推荐出版。本稿汲取成就,匡正失误,弥补不足,形成了作者
本书是宋庆龄故居、李大钊故居、北京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茅盾故居、老舍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这八家名人故居纪念馆开展联合展览活动十五年的纪念文集。全书分为含英咀华、展览纪实、个人记忆三个大部分回顾和展示这一富有文化特色的活动。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很早的时候就创造出了陶器。所谓陶器,是指人们用陶土做原料,用手工捏制、泥条盘筑或快轮拉坯等方法做出所需要的形状,然后人窑烧制,一般经过700℃~800℃的温度焙烧而成的物品。有些陶器的烧成温度较高,达到1000℃左右。《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美》介绍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
奇和洞遗址被评为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是福建省唯一一处年代从新旧时代过渡到新时期时代中期的遗址,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本书以大量图片、线图为主,辅以少量文字说明,形式生动活泼。图鉴收录照片近500张,线图近90张,囊括精美遗物标本225件。将奇和洞遗址3期文化面貌得以全面呈现。
本书将苏州老城区的一批“名人住宅”介绍给读者。“名宅”之“名”,主要在于它们的主人大多是名人,有驰骋政界的风云人物、有学术大家和文艺大家等,这批住宅有极大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保护好我们祖祖辈辈薪火相传的老宅,让一代又一代苏州人走进老苏州的记忆,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古城的历史,这就是本书的宗旨!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收录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文献五篇,共120支简,分为原大图版、彩色图版、释文注释、字形表等部分,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考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这使其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时至今日,仍人能出其右,依旧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今首次整理出版。《史记会注考证(套装共八册)》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泷川资言的史学名作,具有世界性影响,是《史记》乃至中国古代史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