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传播》由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主办,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协办,编辑部设在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是目前国内公开发行的将翻译与传播作为研究重点的刊物,旨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话语,阐释中国特色,展示中国形象,开展翻译与传播研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翻译与传播》内容包括大家先声、中国典籍外译、传播理论、
本书内容包括:论语法形式的产生及其对观念发展的影响;论语言的民族特性(残篇);论美洲语言的动词;何种程度上可根据美洲语言的残余来判断美洲原住民从前的文化状态;论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论拼音文字及其与语言构造的关系等。
本书内容包括:论思维和言说;论巴斯克人(著作残篇);普通语言学论纲;关于巴斯克语和巴斯克民族的著述预告及相关观点和内容的说明;新大陆语言随笔;论语言的亲缘关系;《阿伽门农》德译本导言等。
本书设有翻译理论、社会翻译学、口译研究、影视翻译、文化外译、书评、访谈七个栏目,收录了《当代西方译论在中国:研究趋势、热点及反思(2011-2021年)》《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合译研究——译者、编辑、儿童读者之间的合作》《风格至上——诗歌翻译家飞白访谈录》等文章。
本专著以词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应用三个层面为视角,回眸词汇形态、结构、语义等静态研究的传统词汇学研究历程,侧重考察当代对词汇功能、语用、认知思维、语境意义等动态研究的词汇学理论研究新动向;突显基于语料库、心理实验和学科交叉研究以汇聚证据的研究方法;并关注词汇学理论和观点在外语教学与语言习得、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应用研
《对比语言学新发展研究》首先回顾对比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重点梳理自21世纪初以来,对比语言学在理论、方法论、应用三个方面的发展大势,总结学界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成绩和不足,并预测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该学科在理论、方法论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书的核心观点,即“语言对比研究也是在一定话语策略下的科学研
本书从符号学和多模态视角考察新兴多模态翻译实践,在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多模态翻译理论,实现多模态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对话,回应数字化时代多模态翻译实践对多模态翻译理论的呼吁。本书主要结合网站本地化翻译、绘本翻译、字幕翻译等案例,从多模态翻译研究的学术史考察、视觉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视听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中国文化
本书是《教育语言学研究》2023年卷,是我国教育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阵地。2023年卷收入优秀学者所撰写的教育语言学原创论文22篇,分为6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名家论坛”包括陆俭明教授的两篇文章:教育语言学浅议、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运用“学科理论研究”包括2篇文章:教育语言学的民族志研究:议题、方法与趋势;作为教育语言
计算语言学与自然语言处理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学科融合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但作为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计算语言学的研究对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尤为重要,该著市场需求旺盛。本著在介绍计算语言学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和应用领域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计算语言学近年来的新发展和新趋势,适用于语言学、数学和计算机学科所有对自然语言处理感兴趣的读
《二语习得生态给养理论概论: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路径》一书中的生态给养理论作为一种厚积薄发的心理学理论,对主流的认知心理学提出了诸多的挑战,也打破了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束缚。其内涵当中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互为一体的理念,以及其积极给养与消极给养共生共存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