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奥古斯丁情感思想置于欧洲古典学向中世纪哲学视阈转型的背景中予以探讨,关注奥古斯丁与古典哲学诸流派间的内在思想关联以及宗教人类学语境的情学价值重构,旨于对奥古斯丁的情感心理学作以系统整理与研究。通过拉丁文与希腊文原始文献的梳理,作者深入古代哲学流派、教父传统以及奥古斯丁关于情感现象及本质问题的阐述,从“走出古典哲学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省哲学史学会联合主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集刊。《德国哲学》首任主编为张世英先生,洪谦先生、贺麟先生和熊伟先生为顾问,现任主编为邓晓芒、舒红跃。本辑为总第41辑,分为5个专题,从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反驳、康德对先验自有可能性的证明、主观逻辑在整个黑格尔思辨哲学中的地位等视
本书介绍了笛卡尔的哲学思想,表明了笛卡尔最大的成就在于倡导和实践了以数学为研究工具的物理学,他的哲学则是为支持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而发展起来的。
本书探讨了休谟理论所涉及的知觉、自我同一性、因果性、道德、政治和宗教等领域。休谟是英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还在世时便被尊为启蒙运动的核心人物。
“差异”是当代激进思潮的关键词。但究竟何种差异才是最本质的“异”?什么才是真正的、而非作为自我之镜像的他者?这不仅关乎学院象牙塔内的概念辨析,而且关乎我们何以构思一个全新的未来。鲍德里亚和纪尧姆的讨论穿越异国风情、人机之别、两性对立,将当代西方左翼的种种乌托邦想象消融在同一性中。面对形形色色的政治异见,鲍德里亚和纪尧姆
本书是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舍雷对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三部分“论感情”的导读,对斯宾诺莎在“受感致动的情状的起源与自然”的公理、命题、证明、附释、绎理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从概念、推理、推论的体系中,还原了斯宾诺莎对人的感情的唯物主义理解。
本书稿是一部系统研究吉登斯思想的学术著作。安东尼·吉登斯,英国社会学家,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与借鉴西方哲学、地理学等学派思想内核的基础上,构建结构化理论体系,成为社会哲学领域的影响人物之一。本书稿以吉登斯的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分析历史唯物主义与
本书分为生平和学说两部分,内容包括:青年与成熟期(1588-1628)、壮年期与著作(1628-1660)、老年与收获期(1660-1679)、霍布斯的性格特质等。
《判断力批判》可分为三大部分:序言·导言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在书中,康德寻求两个分割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其中介是反思判断力。既带知性性质,又带理性性质,从特殊去寻求普遍的反思判断力按照自然合目的性来沟通认识与道德两大领域,实现自然界的必然王国与道德界的
本书作者的十一篇文集结而成此集,德里达运用解构的思想分析集中阐明了分延这一他自造的概念的内涵,它标志着一种奇特的运动,一种各自差异的运动迂回、间隔、代表、分裂、失衡、距离的纯粹统一。这些运动表达了一种共同的希求。即对文学书写与结构动机进行探索,并坚持一个基本特点,书写与差异之间的连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