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镇江所存碑刻的集录。古城镇江,历代文人墨客钟情于斯,留下了众多的碑刻,碑刻承载着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艺术及书法演变多方面的内涵,是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拓片又是金石学、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对这些珍贵的遗产加以搜集、整理、研究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西清古鉴》四十卷,附《钱录》十六卷,是一部著录清代宫廷所藏古代青铜器的大型谱录。体例访宋朝《考古图》与《宣和博古图》。收录清宫所藏商周至唐代铜器一千五百二十九件(包括铜镜),以商周彝器为多。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对钧窑系传统制瓷技艺流程做了系统的总结和详细的介绍。作者历时十年的研究整理,1200余张工艺图解,将神奇的钧窑传统制瓷技艺详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有系统的文字,并与历史学、考古学、汉语史和古代科技史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甲骨文使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一千多年,并使我国跻身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谁要想认识和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就必须从甲骨文开始。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至今,百多年来的甲骨学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其形成和
《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精)》编著者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对通天冠、进贤冠等古代冠冕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中国服装史上若干重大的变革,均根据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做出了较透彻的分析;他所提出的中国古代车制发展的三个阶段说,为中国古车本土起源说提供了很有力的证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真伪,历来都是古玉收藏者回避不了的现实,收藏者最关注的问题即古玉的真假。为了掌握辨别真假的技术,参考相关书籍是必不可少,在众多书籍当中挑选一本适合自己学习的书籍,尤其重要。古玉书籍众多,有的关注收藏,有的是文博专业的研究文献。收藏类书籍中的错误很多,许多人以自己手中的藏品为依据展开论述和分析,文博专业文献习惯罗列材料,
在人类历史上,当今无疑是知识增长最为迅速的时代。知识来源于科学,科学的创立与发展,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延伸着人们的认知手段。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使人们得以不断涉足新的领域并源源不断地获得关于人类自身及其周边世界的知识。关于人类过去的知识,即来自于作为现代科学的考古学。考古学家从地下发掘出过去的人们所留下的各类物质遗
《蚌埠禹会村》报道了安徽省蚌埠市禹会村遗址2006年勘察、钻探和2007。2011年发掘的全部资料,并公布了多学科测试研究的最新成果。禹会村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阶段发掘规模大、研究领域广泛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报告。遗址以特征明显的祭祀遗迹和遗物,显现了这处龙山文化晚期遗存的重要学术价值。遗址中经过人工堆筑铺垫的大型祭
本书系统介绍了自1923年以来的中国古代车舆马具考古发掘的研究成果,并以考古资料、文献记载为依据,结合有关研究者论述,以写实的作图手法绘出历代各种车舆马具的复原图,通过艺术再现,完整地呈现出实物当年的风韵,让读者从考古的残片中,得以领略中华几千年灿烂的文明。本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文物考古收藏风云录》收录了作者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撰写和发表的论文、文章共计50篇,其所涉猎的学术范畴包括考古学、民族学、民族古文字学、博物馆学、收藏学、文物鉴定学、钱币学等诸多方面。对于涉及的专业性很强的学术问题,作者以通俗易懂和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了深入浅出和富有哲理的论述,特别是对鲜为人知的西夏文、党项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