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峡江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遗存的分类与文化归属、分期与年代、分布与文化因素构成等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夏商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族属等问题。这些研究表明,夏商时期峡江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可以大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分布着两类以上的考古学遗存,本书对峡江地区内部各类遗存间以及峡江地区与外部的文化交流
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2007年度考古报告集。书中收录有成都市温江区红桥村宝墩文化遗址发掘材料,新都区斑竹园镇忠义社区、青白江大夫村、郫县三道堰宋家河坝子、高新西区国际地点、金堂金海岸二期A区等商周时期遗址发掘材料,安宁河流域的德昌汪家坪遗址、会理雷家山M1发掘材料,成都蒲江铁牛村冶铁遗址出土遗物分析报告,成都双流庙
文野互动--民族考古文集
镜头快退,2000多年前。中原腹地,弥漫着神秘色彩的灵坛前,华丽的香案、瑶席、玉瑱、桂舟,在鼓、竽、瑟、篪、箫、钟的映衬下,更显庄重。灵坛四周跪拜着一群人,他们满怀虔诚地等待着……一名巫师,在众人的注视下,手捧香草而来,他整脸修容、头戴长羽、身着华装、腰饰美玉,全身散发着沐浴后的芳香。他在灵坛前叩拜,口中念着楚地言语。
《巴东旧县坪(套装上下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湖北省巴东旧县坪遗址2001.2003年的发掘成果,展示了巴东旧县坪遗址东周、两汉、六朝、隋唐五代、两宋、明清等时期的地层、遗迹、遗物等文化遗存的面貌,涉及考古学、历史学、城市史、建筑学等学科,理清了巴东旧县坪遗址的考古学文化发展脉络,找到了六朝梁归乡县、信陵郡、北周乐乡县
《先秦东江三角洲陶器研究》利用近年考古发掘和调查的资料以及相关的科技研究成果,对先秦东江流域陶器工艺和使用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情况进行整理和研究。书中先分四个时段综合阐述各个时段陶器工艺和使用的基本情况,再分别归纳陶器的原料选择和加工,成型、修整和装饰,烧制,种类、形制和使用这四种要素的变化轨迹,以及总结四种要素之间的内在
《巴东红庙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湖北省巴东县红庙岭遗址大溪文化时期、夏商时期、周代时期、秦、西汉时期的文化遗存,以及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一批墓葬,为研究三峡地区古代文化和古代巴人的来龙去脉提供了一批重要考古资料。内容涉及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是配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一部考古发掘报告。《巴东红庙岭》可供从事考古学、历史学
潇湘上游是商周遗址比较密集的地区。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湖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永州市、县文物部门,先后对宁远县官家岩遗址、东安县坐果山遗址和零陵区望子岗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以此为契机,对永州市所辖的潇湘上游各县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试掘,《坐果山与望子岗:潇湘上游商周遗址发掘报告(套装上下册)》就是这些成果
秦汉时期,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历经秦代、西汉、新莽和东汉四个朝代,止于公元220年东汉王朝灭亡,前后历时440余年。这一历史时期,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东周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终于结束,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国家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帝国时代。秦王朝国祚短暂,但秦制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地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80余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成果。《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的主体,以年代先后为经,以不同地区文化遗存为纬,纵横结合,构建了全国各地不同时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间、空间和内涵框架体系。时间方面,把大约公元前100100年至公元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