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常见纹饰星罗棋布,精美绝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属经典的龙纹。《玉器龙纹饰的起源与演化》对自红山文化起,距今有着6000余年历史的龙形玉器进行了深入研究,反映了历朝历代的审美趋向及艺术表现水平,对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哲思背景及发展脉络、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的深刻认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江西道教碑刻辑录》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西道教碑刻收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6BZJ039)的结项成果基础上修改而成。书稿内容全面系统搜集江西道教庙宇碑刻存在的数量、类型、特点、分布区域等相关信息,并对有价值碑刻进行分析和研究。所涉主要内容以当代江西行政区划为依据,以涉及江西道教为主。收录范围包括道教碑记、宫
本书以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长沙窑瓷器为主题,通过178(套)精美文物,展示了长沙窑瓷器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与文化交往中的作用与地位。全书分为“焰红湘浦口”“笔精妙入神”“大舟有深利”三个单元,以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视角,展示长沙窑瓷器灿烂多姿的釉色、丰富多样的器物品类、独具特色的诗文与绘画装饰以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科技考古工作者和文保学者以及相关考古学者的论文集。本书从科技考古的不同领域和角度,对我国近些年来科技考古各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与综述。这些研究领域包括数字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木材分析、食性分析、古DNA分析、化学分析、环境考古、冶金考古、玉石器
本书是第一部关于青铜方彝的学术专著。书中全面搜集了传世和出土方彝,梳理了自宋代以来著录和研究方彝的历史,探讨了定名和功用问题,通过细致地考古类型学分析,揭示出方彝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推定了各期年代,归纳了随葬方彝墓葬的特征,分析了方彝在墓中的摆放位置,从出土地点的分布出发,观察方彝的使用地域、人群及其变迁,研究了方彝和
《把100件国宝装进一本书》所选取的100件国宝里,从汉白玉到菊花石、从孔子鸟到唐代算珠、玉壶冰琴……藏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本书将每件国宝的介绍浓缩在300字以内,并将文字配以拼音,一页介绍一件文物,让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足不出户,就能畅游博物馆,赏遍国宝级文物;让家长抓住孩子的黄金启蒙期,帮孩子搭建历史框架,变
本书是一部有关考古学科基本理论方法的著作。内容的构成是按照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一直延伸先秦时期,包括中国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文化适应、旧石器时期晚期革命、细石叶工艺起源、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发展等五个重大的问题。
郭店楚竹书是轴心时代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精华。本书是研究郭店楚竹书的重要著作,主体部分由新论、分论和通论组成。新论(绪章)认为郭店楚竹书主要反映了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儒道两家的思想,特别是老子和孔子、子思子的思想,其价值和意义十分重大。分论(第一至五章)探讨了《老子》《太一生水》《五行》《性自命出》《语丛》的思想及相关问题,
本书是《西安碑林全集》的《墓志卷》,由拓片照片及照片说明文字组成,图文并茂,收录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北魏至民国墓志1700余种,2500余张图片,包含有于右任先生所珍藏,后捐给碑林的“鸳鸯七志斋藏石”。尤其是所藏隋唐时期墓志规格高、形制大、书法精湛、文辞优美,兼具历史、文学、书法艺术等多方面价值。墓志内容主要记录死者的姓
一、内容简介 由于甲骨断损严重,许多甲骨文无法通读,甲骨残文的整理与研究成为甲骨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选题围绕甲骨残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确定残文的相关概念,阐明残文整理与研究的作用,把残字进行分类整理,对《字编》等工具书残字进行校补,梳理残辞类型,据残文进行缀合。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包括三项内容:明确残文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