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之一。农民合作社作为一种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合法经济组织,成为了政府重点扶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本书以政府为什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出发点,重点研究:一是农民与合作社的关系,探求并回答农民为什么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是否可持续?两个问题;二是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探讨并分析扶持农民
本书为《农本》第五辑,本书的主题为生态文明与三农。全书从生态文明与农业伦理、乡村治理与乡村社会重构、生态扶贫、土地制度调整与未来农业发展等多个维度,多方面阐释了我国农村和农业转型发展所面临的现状、挑战及其出路。各部分所收录文章,或从理论角度阐释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或以各地方实践与调研为依据,深入分析三农发展现状与方向
随着农业人口快速转移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城市的低收入群体不断增加,城市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当前应尽快将外来务工人员贫困治理纳入统筹城乡贫困治理范畴。魏后凯、苏红键等*的《中国城市贫困状况研究--聚焦外来务工人员》在对城市贫困理论、国内外城市贫困状况及其治理经验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重点研究了中国城市外来务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研究》共分为七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国外典型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进展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二章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基础,分别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的内涵、分类及基本流程、风险预警方
《“互联网+”促进农村减贫:中国故事系列》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互联网+农村企业家”特写、互联网+:中国农村减贫的利器、“前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农村经济、拓荒,“零号”互联网+农民电商等。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农业关系着国计民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国家农业政策对农业总体发展有着极大影响,是保障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这些农业政策既统揽全局,又细致入微,为农村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农业产业发展和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通过对农牧交错带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条件、经验教训及发展前景的研究,提出了面向国内外市场、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归纳了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纵向连接与衔接的产业化体系设计原则;依据“物尽其
我国现行农地制度的基本框架是“集体所有,按户承包”。农地制度是基本的农业经济制度,农经界对农地制度非常关注,关于农地制度的讨论甚至争论较多。尤其是,二轮承包期满后,农地制度将是什么样的安排?如何完善顶层设计?出台哪些具体政策?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科学审慎形成意见和方案。基于十几年来对农地制
作为现代农业经营的核心要素之一——农村土地,其合理有效流动一直关乎农业生产、国家粮食安全和广大农业组织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在当下推进农地“三权分置”的大背景下。基于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政府行为逻辑,很多时候*为直接的做法是主导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这几乎成为多地政府部门利用政策杠杆干预要素市场的通用做法和惯性思
《基于人力资本差异视角的农户福利测度与分析:以辽宁省为例》以家庭功能理论以及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为基础,从农户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健康状况以及就业迁移三个方面,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样本农户按照人力资本水平进行分类;从经济福利、非经济福利两个方面,家庭经济、子女抚育、老人赡养、家庭关系、闲暇生活五项内容,分析了不同